人之初,性本善......
颔首赞许间继续念道:......昔孟母,择邻处。荀季和,有义方......突然顿住:云逸竟将荀淑也编入其中?
郑玄微微颔首:荀慈明当得起这般赞誉。
管宁轻叹一声,赞许道:荀门八杰,个个都是人中龙凤,确实值得天下父母效仿。
王仲暗自思忖。
要是换成窦燕山,你们谁还认识?
说实在的,荀氏八龙不仅在汉代闻名,放眼整个历史长河也是赫赫有名!
王仲嘴角微扬,并未多言:请孔先生继续诵读下文。
孔融翻动书页,朗声念道:生养而不教导,是父亲的过失;教导却不严格,是老师的懈怠;子女不学习,实在不该,年少不勤学,老来有何为?玉石不雕琢,难成珍贵器物;人不学习,怎能明白道理?
妙极!
孔融读到此处,不禁击节赞叹:云逸贤弟这段文字实在精妙,用作孩童启蒙再合适不过,必定能流芳百世!
郑玄捋着胡须附和:确实如此!字字句句都在阐述读书做人的道理,依老朽看,不仅适合孩童,更值得天下父母研读。
邴原连连点头:尤其那句生养而不教导,是父亲的过失,说得太在理了!真该让天下父母都看看他们错得多离谱。云逸贤弟写得真好!
王仲却有些急切:孔先生,精彩处还在后面,请您继续往下念。
孔融了一声,兴致盎然地继续诵读:身为子女,正值年少,当学交良友,习礼仪规范。九龄黄香,能为父暖被褥,孝敬双亲,本该如此;融四岁......
念到此处,孔融猛然抬头,目光灼灼地盯着王仲。
王仲气定神闲地回以微笑。
成了!
这记马屁总算拍准了老丈人的心坎!
郑玄正听得入神,突然中断,忍不住催促:文举兄怎么停了?这融四岁......
话到嘴边,郑玄也恍然大悟,低头细看后抚掌大笑:哈哈哈!恭喜文举兄,贺喜文举兄,您的大名怕是要流芳千古了!
管宁连忙凑上前,朗声念道:融四岁,能让梨,敬兄长,当先知;妙啊!实在是妙!文举兄若这般还不肯将爱女许配给云逸,那可真是说不过去了!
孔融表面故作镇定,心中早已乐不可支。
王仲顺势躬身行礼:恳请孔师将涵儿许与在下,我王仲此生定当珍之重之,此心天地可证,神明共鉴!
孔融拂袖笑道:怎的?还唤我孔师?
王仲当即改口:小婿拜谢岳父大人!
一部《三字经》,换得 ** !
这买卖,当真划算得紧!
说服岳父孔融后,王仲顺势敲定了婚期。太守府上下顿时忙碌起来,蔡琰等人纷纷修书告知京城亲友。可惜蔡邕、卢植皆因公务繁重,未能亲至。
王仲倒也理解。这年头既无飞机又无高铁,即便快马加鞭,京城到泰山也要数日行程。往返旬日就为赴宴,实在不值当!索性只在泰山操办,有郑玄、管宁等名士坐镇,照样风光热闹。
孔涵过门后,与蔡琰竟亲如姊妹。二人朝夕相伴,和睦融洽,这般光景着实令人称羡。那些宫斗戏里斗得你死我活的桥段,莫非都是唬人的?
转眼春去夏至。经过一年休养,泰山的庄稼长势旺盛,百姓笑逐颜开。剿灭泰山贼与黄巾余孽后,连屯田军都士气高涨,只待秋收硕果。
然而王仲不敢松懈。他深知东汉末年多灾多难,不是旱涝蝗灾,便是瘟疫横行,年年天灾人祸,岁岁生灵涂炭。
**
古人云:忧患使人奋进,安乐使人懈怠。
面对自然灾害,重在防患于未然。
为此,王仲指派刘基在汶水、洙水、珷水三条主要河流上分段修建堤坝,汛期蓄水备用,即使遭遇旱情,也不致无水可用。
同时,对于汲水翻车无法覆盖的农田,王仲下令开凿深井,确保每十亩田共享一口井用于灌溉。
这些措施即便今年未遇旱情,来年仍可发挥作用,早做准备总比临时应对更为稳妥。
至于瘟疫防控,王仲将重任托付给华佗。
此外,他已命令苏双、张世平的商队在全国各地收购药材。
无论何种药材,只要是有用的,王仲都会出资购买并妥善储存。只要保存得当,这些药材存放四五年不成问题。
事实印证了王仲的远见。
临近七月,酷暑难耐,青州、兖州、徐州遭遇旱情。
虽然旱情不算严重,但足以影响庄稼生长。所幸受灾范围有限,仅波及三州交界处的少数郡县,因此未像去年冬季那样引起朝廷关注。
而泰山郡由于提前修建的堤坝蓄水和深井灌溉,庄稼长势丝毫未受影响。
当地农民欢欣鼓舞,盛赞王仲恩德无量。
议事厅内,众人正忙于公务时,王仲大步走入,高声询问:“则平,汇报一下青州黄巾军的动向。”
赵普不假思索地回答:“主公,目前黄巾军主要分为两路,一路向北朝冀州邺城方向移动,另一路向南,可能前往北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我截胡刘备成大哥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三国:我截胡刘备成大哥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