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握紧拳头,暗自发狠:定要拿出真本事,绝不能辜负主君期望!
第二百一十三回 刀形革新,戚门宝刃!
众将虽对这柄神刀赞不绝口,却仍未达到王仲心中的标准。
并非刀身不够锋利,而是形制尚需改良!
自汉至唐,军中佩刀皆为直刃样式。
直刃利于突刺,
弯刃擅于劈斩,
二者各有所长。
通常步卒与重骑配直刃,轻骑则佩弯刃。
因神刀营暂以步卒为主,故不赘述骑兵择兵之道。
古语有云:刺可夺命,砍仅致伤。
实战中步卒多披铠甲,即便最简陋的札甲亦能护身。因其受力面广,难破坚甲,故步战多以直刃为主。
然骑兵则不然——
汉末鲜见重装铁骑,游牧部族更是轻骑翘楚。因其不披重甲,更适合弯刃挥砍,扩大 ** 范围。
但这不意味着步卒就无需劈砍。危急时刻莫说挥刀,就是抡起扁担也要往敌人头上招呼!
若能兼具弯刃的劈砍之利与直刃的突刺之优,这般神兵岂非所向披靡?
王仲在记忆中搜寻古今兵械,果真寻得一柄完美融合二者优势的宝刀——
那便是抗倭名将戚继光所创的戚门刀!
此刀通长二尺七寸,刃长二尺有二,宽三分,厚半厘有余。带鞘重一千二百钱,出鞘约八百钱。
刀身微呈弧状,以此增强劈斩之效!
刀锋极为锐利,大幅提升了突刺威力!
这种设计完美融合了 ** 与弯刀的特性,特别适合贴身格斗!
堪称步兵近战的最佳选择!
为增强劈砍力度,王仲还在刀身增设血槽,弧线与刀身浑然一体,更添凌厉锋芒。刀背开槽既美观又提升杀气。
收到图纸后,赵普立刻组织工匠投入锻造。
为确保品质,王仲要求所有工匠编号,每把刀必须刻印锻次与工号。
例如甲李八十八锻,即甲队李姓工匠经八十八次锻打制成。若刀具出现瑕疵,可凭编号追责到人。
这套制度让质量管控责任分明。
兵工厂同步推行样板制——由李师傅先打造模范刀,验收达标后,全体工匠以其为范本仿制。不合格者必须重锻,直至完全掌握工艺。
历时半月,李师傅终于锻造出让王仲满意的宝刀,配饰刀鞘也符合标准。
大规模量产随即全面展开!
另一边,徐晃着手选拔精兵。主力虽源自屯田军,但骨干仍由其旧部核心担任,建制完整。
强化训练随即启动!
泰山粮草充足,走精兵路线,新兵营养充沛个个体格健壮,令徐晃赞叹不已。
亲历泰山训练体系后,他才意识到从前见识浅薄——
二十里负重越野竟是日常基础!
沙袋迷阵训练闪避堪称神器!
红蓝对抗演练更是家常便饭!
此刻他终于明白,为何王仲的军队总能所向披靡!
这么变态的训练方法练出来的兵,战斗力能弱得了?
王仲之前用系统属性面板评估过。
在他麾下,即便是普通士兵,最低也是珷师级别;
担任伍长、什长这些基层 ** 的,基本都达到珷师巅峰,甚至大珷师水准;
这样的队伍战斗力能不强悍?
安排好神刀营的事,王仲总算能喘口气了。
这天晌午,王仲正在府里打盹,卢植突然登门拜访。
刚进门卢植就兴冲冲道:云逸,报纸的事都筹备得差不多了!苏双那小子办事利索,已经把活字模板送到各主要城池,咱们这次肯定能一炮而红!
王仲顿时来了精神:苏双可以啊,动作这么快?
卢植捋着胡子点头:确实出乎意料。这次从泰山带回来的宫廷人员里,有不少文采斐然的,现在翰林院可谓人才济济。
可不是嘛!王仲赞同道,不仅人才,咱们还运回来不少皇家藏书。蔡师熟悉宫里的典籍,正在加紧整理呢。
卢植闻言笑道:说到这个,老夫得替天下学子谢谢你。听伯喈说,你打算在泰山建一座公共藏书楼?
没错!王仲斩钉截铁道,藏书不是用来束之高阁的。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读书怎么成才?不成材如何报效国家?
妙极!卢植脸上乐开了花。
如今他对当官早已心灰意冷,反倒更向往郑玄那样教书育人,尤其痴迷于王仲这些新奇主张。
对了!卢植突然想起什么,首期报纸内容已经排版完毕。按照你的要求,头版是时政要闻,二版登诗词歌赋,三版放生活常识。不过第四版......
王仲压低声音道:这第四版面自然要宣传泰山郡,无论是人才举荐还是地方特色,凡是正面内容皆可刊登。即便将泰山描绘成人间仙境,亦无不可。
卢植会心一笑:你这小子...倒是机敏过人。
不过...王仲话锋一转,兴致勃勃地道:首期刊物必须精益求精,我打算在第四版发布《求贤令》,广招天下英才共聚泰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我截胡刘备成大哥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三国:我截胡刘备成大哥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