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新任的征虏大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遥望着眼前这座坚城,心中充满了志在必得的豪情。在他看来,燕王朱棣带走了主力,北平城内不过是些老弱残兵和文官世子,拿下此城,易如反掌。
“传我将令!” 李景隆拔出佩剑,向前一指,“全军听令,即刻攻城!先登城者,赏银千两,官升三级!”
“攻城!攻城!” 数十万大军齐声呐喊,声浪震天,士气看似高昂。
一时间,北平城下,箭如飞蝗,石似流星。朝廷军士兵扛着云梯,推着攻城车,密密麻麻地向城墙涌去,场面蔚为壮观。
北平城头,燕王世子朱高炽身着甲胄,神情凝重地注视着城下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 他身边站着姚广孝、朱能、顾成等文武官员。尽管敌军势大,但城头上的燕军将士,在朱高炽的沉着指挥下,秩序井然,毫无慌乱之色。
“放箭!” 朱高炽一声令下。
城头上的弓箭手弯弓搭箭,箭雨如注,向攻城的朝廷军射去。冲在最前面的朝廷军士兵纷纷中箭倒地,惨叫着坠入护城河或城下。
“投石!砸!”
巨大的礌石被燕军士兵奋力推下,砸在攻城的士兵和云梯上,血肉模糊,木断人亡。
“滚木!热油!”
一根根燃烧的滚木和滚烫的热油从城头浇下,城下顿时一片火海,惨叫声、哭喊声不绝于耳。
朝廷军的攻势虽然猛烈,但北平城作为燕王的封地治所,经过多年经营,城防极为坚固。城墙高大厚实,护城河宽深,加之燕军将士士气高昂,防守得法,李景隆的第一次猛攻,很快便被击退,城下留下了数千具朝廷军的尸体。
李景隆在中军帐内听闻攻城失利,脸色铁青。他没想到北平城的防御如此顽强。
“废物!一群废物!” 李景隆对着败退回来的将领们怒吼,“五十万大军,连一个小小的北平城都攻不下来?!”
众将被骂得狗血淋头,却敢怒不敢言。他们也没想到燕军如此凶悍,城防如此坚固。
“将军,北平城防坚固,燕军防守严密,我军强攻损失太大,不如……” 一位将领小心翼翼地建议。
“不如什么?” 李景隆怒视着他,“难道要本帅撤军?本帅刚刚接任大将军,尚未建功,岂能撤退?!”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令下去,明日继续攻城!日夜不休,轮番冲击,我就不信攻不下这座破城!”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景隆调动大军,对北平城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丽正门、彰义门、安定门、德胜门…… 几乎所有城门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李景隆甚至用上了各种攻城器械,如云梯、楼车、攻城锤、挖地道等,无所不用其极。他坚信,只要持续施加压力,北平城的防御总会有崩溃的那一刻。
然而,他低估了朱高炽的韧性和燕军将士的忠诚,更低估了姚广孝的智谋。
朱高炽虽然年轻,且不擅武功,但在守城方面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他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同吃同住,日夜坚守在城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根据不同城门的情况,合理调配兵力,做到了守御有序,滴水不漏。
姚广孝则如同定海神针,在关键时刻总能提出有效的建议。他建议朱高炽利用城内有限的资源,制造更多的守城器械,如改进的床弩、抛石机等,并组织妇女、老人甚至宗室子弟参与守城,搬运物资,送水送饭,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局面。
朱能、顾成等武将,则在各个城门之间来回调度,哪里危急就出现在哪里,指挥士兵们奋勇杀敌。尤其是朱能,更是勇猛绝伦,多次亲率敢死队,将爬上城头的朝廷军士兵杀退。
在彰义门,朝廷军一度攻上了城头,形势危急。 燕军守将陈质(虚构,代表守城勇将)奋力抵抗,身负重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高炽带着亲兵赶到,亲自督战。他大声疾呼:“将士们!城在人在,城亡人亡!随我杀贼!”
燕军将士见世子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纷纷奋勇向前,与朝廷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最终,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将攻上城头的朝廷军击退,重新夺回了阵地。
这样的攻防战,日复一日地在北平城头上演。李景隆的大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面对众志成城、防守严密的北平城,却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反而因为连日猛攻,损失惨重,士气也渐渐低落下来。
与此同时,朱棣亲率燕军主力,正在永平城下与江阴侯吴高展开激战。
吴高听闻朱棣亲率主力前来,本就心虚胆怯。朱棣利用这一点,先是致书吴高,对其晓以利害,劝其退兵;同时又故意将书信泄露给吴高的副将杨文,造成吴高与杨文之间的猜忌。
果然,吴高接到朱棣的书信后,更加惶恐不安,又怕杨文出卖自己,不敢恋战,连夜烧毁营寨,率军狼狈逃回辽东。朱棣不战而屈人之兵,轻松解除了永平之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请大家收藏:(m.zjsw.org)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