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长沙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傅诗淇正式进组《底线》,因为是在本地傅诗淇可以在拍完戏后回自己家,这对他而言还是挺舒服的。几乎与此同时,宋玖在横店的项目也进入了拍摄中期最繁忙的阶段。两人各自扎进剧组,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双组并行、异地恋”模式。
这种模式,远比之前一个人忙、一个人稍闲时要艰难得多。
《底线》作为一部现实题材正剧,拍摄要求极高。傅诗淇饰演的周亦安戏份也重了起,台词量大且专业性强,情感层次丰富。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拍摄现场节奏紧张,导演要求严格,经常一个镜头反复打磨。为了精准呈现青年法官的状态,他几乎把所有休息时间都用在研读剧本、背台词、揣摩角色上,经常对着镜子练习到深夜。
他的“工作模式”再次全开:一旦进入拍摄状态,就心无旁骛,手机关静音扔给涛哥,全身心沉浸在角色和剧情里。别说看手机回消息,有时连吃饭喝水都得人提醒。
宋玖那边同样不轻松。作为执行制片,她像是剧组的大管家,千头万绪都需要她协调把控。预算超支的风险、拍摄进度的压力、各部门之间的摩擦、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理……每天都有解决不完的问题和开不完的会。她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效的沟通,手机几乎长在手上,但都是处理工作电话和消息,个人时间被压缩到极致。
两人就像两条平行却各自高速运转的轨道,忙碌得脚不沾地。
时空彻底错位。
常常是傅诗淇凌晨收工回到家里,累得眼皮打架,才想起拿出手机,看到宋玖白天发来的几条简短信息:“开工了。”“午餐吃了。”“今晚大夜。”他挣扎着回复一句“刚下戏,好累,睡了,晚安”,发送过去,那边却已是深夜,宋玖可能刚处理完现场突发状况,根本没空看手机。
而等到宋玖凌晨两三点拖着疲惫身躯回到酒店,看到傅诗淇几小时前发来的“晚安”,想回复一句,又怕吵醒他,只能简单回个“嗯,刚忙完,我也睡了”,然后倒头就睡。第二天傅诗淇看到时,往往已经是在去片场的车上了。
他们的对话,变成了延迟的、跨时空的留言。
“今天拍了一场很重的哭戏,情绪消耗有点大,但导演说很好。[疲惫]” ——发送时间:晚上11:47
——接收&阅读时间:次日早上7:20
——回复:“辛苦了,喝点热的早休息。” ——发送时间:早上7:21
——接收&阅读时间:下午1:15(剧组放饭间隙)
“外景地突然下雨,全组等天晴,进度耽误了,烦。” ——发送时间:下午3:10
——接收&阅读时间:晚上10:30
——回复:“摸摸头,别急,安全第一。” ——发送时间:晚上10:31
——接收&阅读时间:次日凌晨5:50(起床化妆时)
沟通变得零碎、滞后,甚至有些鸡同鸭讲。但两人都无比默契地理解并接受了这种状态。他们从不抱怨对方回复太慢,也不会因为得不到即时回应而焦虑不安。因为他们自己同样身处其中,深知那种忙碌起来昏天暗地的滋味。
他们学会了在错位的时空里,用这种方式默默陪伴对方。
傅诗淇会在到片场之前,抓紧时间给宋玖发一条语音,哼一段剧组收音机里听到的老歌,或者拍一下长沙突然放晴的天空,附上一句“这边天气真好,你那边呢?” 不在乎她什么时候能听到看到。
宋玖会在协调工作的间隙,快速打字分享一件剧组趣事,或者吐槽一下盒饭里过油的辣椒,又或者只是简单报备一句“我去盯B组拍摄了”。知道他不会立刻回复,但相信他看到时,能感受到她的分享欲和……想念。
他们甚至发展出一些独特的、只有彼此能懂的小习惯。
傅诗淇每次拿到修改后的新剧本,都会习惯性地拍下封面和修改页,发给宋玖,仿佛这样就能让她参与到自己工作的进展中。宋玖每次解决一个棘手的难题,也会简单跟傅诗淇提一句“场地搞定了”或者“预算批下来了”,像是从他那里汲取一点无形的鼓励和支持。
这些延迟的、碎片化的交流,像是一条细细的、却异常坚韧的丝线,跨越时空的距离,将两颗忙碌而疲惫的心紧紧相连。
偶尔,极其偶尔地,两人能刚好同时有空,比如深夜里两人都还没睡,或者清晨两人都早早醒来。这时,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拨通视频电话。
屏幕那头,往往是两个人同样带着倦容的脸。傅诗淇可能还穿着法官制服,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下却带着青黑。宋玖可能还穿着冲锋衣,头发随意扎着,背景是酒店房间或者嘈杂的片场角落。
“累不累?”几乎是两人同时问出口的话,然后又会同时摇摇头,挤出一点笑容说“还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靠近你多一点请大家收藏:(m.zjsw.org)靠近你多一点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