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山野间的色彩变得浓重,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而言,这本应是收获与喜悦的季节。但在日寇铁蹄下,沉甸甸的粮穗却成了催命的符咒。日军为了支撑其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了新一轮更严酷的“征粮”,实则是赤裸裸的武装抢劫。一支由日军一个小队和大量伪军组成的征粮大队,如同蝗虫般扑向青龙河下游的几个产粮大村,马车、骡队浩浩荡荡,准备将农民们一年的血汗搜刮殆尽。
消息传到独立支队,联合指挥部内气氛凝重。这不仅关乎百姓生死,更是一次检验“抗日同盟”成色的关键战役。若坐视不理,刚建立的民心基础将荡然无存;若出手阻击,则意味着要与装备精良、且有备而来的敌军正面交锋。
“打!”杨帆一拳砸在桌上,目光扫过杜立三、韩三炮等几位头领,“不仅要打,还要打好!要让鬼子知道,咱们这‘山林总队’不是摆设,更要让乡亲们知道,有咱们在,就绝不容许他们抢走一粒活命粮!”
核心 目标确立:伏击日军征粮大队,夺回粮食。战术上,则充分运用近期整训和学习的成果,打一场真正的 协同作战。
伏击地点选在“一线天”。这是一段两侧山势陡峭、中间道路狭窄的险要地段,利于隐蔽和火力封锁。作战计划经过反复推敲:杜立三部(黑龙岭):负责左翼高地,凭借其悍勇,装备部分机枪和掷弹筒,负责压制日军前锋和火力点。韩三炮部(草上飞):负责右翼山坡,利用其机动性,穿插切割敌军队伍,并阻击可能来自后方的增援。
杨帆本部主力:由铁柱指挥,配属那门九二式步兵炮和重机枪,占据正面及侧后制高点,形成交叉火力网,并负责总攻。
新组建的“麻雀分队”:由耿青山带领,提前渗透,负责袭扰敌军后卫,制造混乱,并监视敌军动向。
林枫、王老蔫:负责动员和组织附近村民,准备在战斗结束后迅速转运粮食。
这一次,命令下达后,各部行动明显顺畅了许多。思想整训让“为何而战”更加清晰,之前的磨合与胜利也积累了信任。杜立三不再争抢主攻位置,而是认真勘察左翼地形,布置火力点;韩三炮也约束部下,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运动接敌。
征粮大队大摇大摆地进入了一线天。队伍拉得很长,中间是满载粮食的大车,日军小队分散在队伍前后押运,伪军则大多簇拥在车辆旁,心思各异。
就在日军前锋即将走出峡谷时,“啪!”一声清脆的枪响划破寂静——耿青山的“麻雀”开始啄食了!一名日军旗兵应声倒地。日军队伍顿时一阵骚动。
紧接着,铁柱在正面山头一声令下:“打!”
“轰!”九二式步兵炮率先发言,炮弹精准地落在日军队伍中间,炸得人仰马翻!
“哒哒哒……”“砰砰砰……”左右两翼和正面的机枪、步枪同时开火,密集的弹雨如同三把铁扫帚,将峡谷中的日伪军扫得七零八落!
战斗一开始就呈现一边倒的态势。杜立三部居高临下的火力死死压制住试图组织反击的日军;韩三炮的人如同鬼魅,从侧翼不断发起短促突击,将敌军分割成数段;正面铁柱指挥的猛烈火力则像铁砧一样,牢牢钉死了敌人突围的企图。耿青山的“麻雀”们则在敌军尾部不断制造恐慌,冷枪专打军官和机枪手。
日军小队虽训练有素,但在如此地形和猛烈的立体打击下,根本无法展开有效阵型,很快就被分割包围,逐一歼灭。伪军更是士气崩溃,大部分跪地投降,少数顽抗者被迅速解决。
战斗干净利落,不到一个小时就结束了。日军一个小队几乎被全歼,伪军死伤投降过半。缴获的粮食堆成了小山,还有大量的武器弹药。
战后处理 成为同盟凝聚力的又一考验。杨帆当即下令:粮食,大部分立即分发给被抢夺的村民和周边穷苦百姓,小部分留作军粮,按需分配给各部队;武器弹药,则按照各部在战斗中的表现和实际需求,由联合指挥部统一分配。
当一袋袋金黄的粮食被送回泪流满面的村民手中时,“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支队”的声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杜立三、韩三炮等人,看到自家分到的崭新枪支和弹药,再对比以往各自为战时的收获,心中那点小算盘彻底被打破了。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只有紧密团结在这个集体里,才能获得更大的力量和更多的利益。
此战之后,联军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收尾 之处,可见端倪:命令的执行更加顺畅,各部之间的配合愈发默契,为争抢战利品而发生的争执几乎绝迹。林枫领导的政治教育工作趁热打铁,将“一切为了人民”、“团结就是力量”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这支以绿林豪杰为基础的武装,正在经历一场凤凰涅盘般的蜕变。他们不再仅仅是因利而合的 松散联盟 ,其骨架和血肉,正被严明的纪律、统一的指挥和共同的理想信念填充、锻造,向着一个真正的、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战斗力的 半军事化组织 稳步迈进。尽管前路依然漫长,但方向已然明确,步伐愈发坚定。
喜欢烽火涅盘抗日血泪请大家收藏:(m.zjsw.org)烽火涅盘抗日血泪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