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1日,克利夫兰的晨雾还未散尽,酒店房间的窗帘缝隙里漏进一缕浅金色的阳光,落在科比摊开的训练笔记上。纸页上还留着昨晚赛后的字迹——“乔丹后仰跳投发力点:腰部先顶,手腕后压”“全明星赛防守漏洞:挡拆后回防速度需提升”,但他此刻的目光却有些涣散,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边缘,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名字,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勒布朗·詹姆斯。
昨晚全明星正赛结束后,他在球员通道里被记者追问“未来最想和哪位新秀交手”,当时他笑着答了“文斯·卡特”,可深夜躺在酒店床上时,却莫名想起了2016年总决赛那时勒布朗刚带领骑士完成1-3落后的逆转,此刻的自己身处1997年的克利夫兰,而勒布朗·詹姆斯,这个未来会成为“NBA历史得分王”、会和自己在全明星赛上多次并肩作战、甚至被媒体调侃“要结亲家”的男人,现在还只是个住在阿克伦贫民区的12岁孩子。
前世的记忆像潮水般涌来:2003年勒布朗以“天选之子”的身份加盟骑士时,自己特意去现场看了他的首秀,看着那个穿着23号球衣的少年在场上挥洒天赋,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后来两人在全明星赛上搭档,勒布朗总是会主动跑过来问他“这个战术怎么打”,他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私下里一起吃饭时,勒布朗会聊起自己的儿子小勒布朗,他则会说起二女儿吉安娜——吉安娜继承了他的篮球天赋,每次看到勒布朗的儿子打球,都会不服气地说“我能防住他”,媒体还开玩笑说“不如等吉安娜长大,让她和小勒布朗处对象,以后两家的孩子肯定是篮球天才”。
那些热络的画面,和此刻“自己21岁、勒布朗12岁”的时空错位感撞在一起,让科比心里泛起一阵复杂的暖意。他想起勒布朗在自传里写过的年少时光:父亲从未出现在他的生命里,母亲格洛丽亚为了养活他,一天打三份工,从餐厅服务员到超市收银员,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他们住过的公寓没有暖气,冬天只能裹着被子睡觉,勒布朗的第一双篮球鞋还是邻居家哥哥穿旧的,鞋底磨平了也舍不得扔;有一次勒布朗因为营养不良在球场上晕倒,格洛丽亚抱着他哭,说“妈妈一定会让你过上好日子”。
前世他听勒布朗说起这些时,只能拍着对方的肩膀说“都过去了”,可现在,他有机会回到1997年,回到勒布朗最艰难的时刻,或许能做些什么。
“去看看他吧。这个念头一旦冒出来,就再也压不下去。科比立刻起身,从行李箱里翻出便装——一件黑色连帽衫、一条牛仔裤,再戴上鸭舌帽和口罩,尽量让自己不那么显眼。他拨通了经纪人佩林卡的电话,语气里带着少见的急切:“佩林卡,帮我查两件事。第一,阿克伦圣文森特-圣玛丽中学附近的贫民区地址,找一个叫格洛丽亚·詹姆斯的单亲妈妈,她有个儿子叫勒布朗,今年12岁,喜欢打篮球。第二,帮我准备一些东西:两箱新的篮球装备,要儿童尺码的;一些日用品,比如保暖的被子、羽绒服、洗漱用品;再准备一些食品,牛奶、面包、牛肉干之类的,越多越好。还有,取一万美元现金,我要用。”
佩林卡被这一连串的要求问得愣住了:“科比,你要这些做什么?我们今天下午就要回洛杉矶了,而且你为什么突然关心一个陌生的孩子?”
“别问那么多,按我说的做。”科比的语气很坚定,“地址和东西半小时内准备好,我在酒店楼下等你。”
挂了电话,科比坐在床边,手指轻轻敲着膝盖。他知道一万美元在1997年不是小数目,足够格洛丽亚和勒布朗过好几个月,甚至能让勒布朗换个好一点的居住环境,不用再在漏风的公寓里挨冻。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份善意或许会改变勒布朗的年少时光,但他没想过要什么回报——只是不想让那个未来会成为自己好朋友的少年,在最该无忧无虑练球的年纪,还要为温饱发愁。
半小时后,科比坐上了佩林卡安排的汽车,朝着阿克伦的方向驶去。车窗外的风景从克利夫兰市区的高楼逐渐变成低矮的平房,道路两旁的树木光秃秃的,枝桠在寒风里摇晃,偶尔能看到几个穿着破旧外套的行人,缩着脖子快步走过。佩林卡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拿着一张纸条:“地址找到了,勒布朗一家住在玛丽街的一栋老旧公寓楼里,302室。东西都放在后备箱了,现金也给你带来了。”
科比“嗯”了一声,目光落在窗外。他想起前世勒布朗说过,玛丽街的公寓楼没有电梯,楼道里堆满了杂物,晚上没有路灯,走路要格外小心。他还想起勒布朗第一次拿到NBA薪水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格洛丽亚买了一套带电梯的房子,说“妈妈再也不用爬楼梯了”。
汽车停在玛丽街的公寓楼前时,科比深吸了一口气。眼前的公寓楼比他想象中还要破旧:墙面斑驳,露出里面的红砖,窗户上的玻璃有的裂了缝,用胶带粘着;楼前的小路坑坑洼洼,积着雨水,几只流浪猫在垃圾桶旁边找食吃;楼道口的铁门锈迹斑斑,推开时发出“吱呀”的响声,像是随时会散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1996:科比的第二人生请大家收藏:(m.zjsw.org)1996:科比的第二人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