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4月的洛杉矶,训练馆的战术板前围满了湖人球员。白色粉笔在黑色木板上勾勒出清晰的球场线条,“O”代表奥尼尔,“J”代表埃迪·琼斯,“K”代表科比,三个符号构成三角进攻的核心框架——这是禅师菲尔·杰克逊执教湖人后,反复打磨的战术体系,也是球队冲击季后赛的关键。
科比站在人群外侧,手里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着战术细节。按照之前的三角进攻布置,他的位置被固定在右侧底角,任务是“拉开空间,等待奥尼尔吸引包夹后的分球”。这个位置让他有不少空位投篮机会,却也限制了他的进攻创造力——每次跑位都有固定路线,每次传球都有预设目标,像在按程序执行任务。
“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调整。”禅师突然开口,手里的粉笔指向战术板上“K”的位置,“当沙克在低位接球时,科比不用再固定站在底角。”他顿了顿,用粉笔在底角到弧顶、底角到篮下的区域画了两条虚线,“你可以根据防守情况移动——如果对方后卫贴防你,就从底线绕到弧顶,接应沙克的传球;如果对方内线协防沙克,就切入篮下,准备接球上篮或分球给外线空位。”
这番话让训练馆瞬间安静下来。球员们纷纷看向科比,眼里满是惊讶——三角进攻以“纪律性”着称,每个球员的位置和跑位都有严格要求,很少有“根据防守自由移动”的调整。范埃克塞尔忍不住开口:“教练,这样会不会打乱战术节奏?毕竟之前我们都是按固定路线跑位。”
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科比,眼神里带着信任:“科比,你觉得呢?”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科比身上。他握着笔的手顿了顿,前世的记忆突然涌上心头——后来的湖人王朝时期,禅师也为他调整过三角进攻,设置了专门的“科比位”,让他拥有自主进攻和传球的选择权,那也是他职业生涯最辉煌的阶段。但此刻的他,只是个新秀,还没完全证明自己的战术价值。
“我觉得可以试试。”科比的声音不大,却很坚定,“如果我能自由移动,既能吸引防守注意力,帮沙克减轻低位压力,也能找到更多进攻机会,给队友创造空位。”他顿了顿,补充道,“我会注意和队友的配合,不会打乱战术节奏。”
禅师点了点头,用粉笔在战术板上“K”的位置画了个圈,笑着说:“那就叫它‘科比位’。记住,自由移动不代表随意进攻,你的每一个选择都要服务于团队——三角进攻的核心是‘分享球’,不是‘个人秀’。”
战术会议结束后,球员们立刻投入训练。奥尼尔在低位接球,按照新战术,科比没有站在底角,而是观察防守——防守球员果然贴了上来,试图阻止他接球。科比立刻从底线绕到弧顶,奥尼尔心领神会,将球传了过去。科比接球后,看到埃迪·琼斯在底角空位,又快速将球传过去,琼斯命中三分。
“好球!”奥尼尔兴奋地喊道,“这样打比之前灵活多了!”
接下来的训练回合,科比又展现了“科比位”的另一种可能性——奥尼尔在低位吸引两名防守球员,科比见状,立刻从底角切入篮下。奥尼尔精准地将球传过去,科比接球后,面对猛龙中锋的补防,没有强行上篮,而是将球分给外线空位的霍里,霍里三分命中。
“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禅师在场边笑着说,“科比的移动让对方防守顾此失彼,我们的进攻也更有变化了。”
训练结束后,科比留在训练馆,反复练习“科比位”的跑位和传球。他知道,禅师的调整不仅是对他的信任,更是对他的考验——如果他不能融入当下的战术体系,而是凭着“未来记忆”盲目追求个人表现,只会打乱球队节奏,辜负这份信任。前世的他,正是因为懂得“在战术框架内发挥创造力”,才成为三角进攻的核心;现在的他,更要学会“在当下的体系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两天后,湖人对阵掘金的比赛,成了检验“科比位”效果的试金石。比赛开始后,科比按照新战术跑位——第一节还剩8分钟,奥尼尔在低位接球,掘金后卫立刻贴防科比,阻止他在底角接球。科比果断从底线绕到弧顶,奥尼尔将球传过去。科比接球后,看到掘金内线协防奥尼尔,立刻加速突破,吸引两名防守球员后,将球分给篮下空位的奥尼尔,奥尼尔扣篮得分。
“漂亮的配合!‘科比位’果然有效!”现场解说员激动地喊道,“科比的移动不仅为自己创造了突破机会,还帮奥尼尔吸引了防守,让湖人的进攻更具威胁!”
第一节结束时,湖人以35-28领先掘金,科比拿下6分3助攻,其中2次助攻来自“科比位”的跑位配合。第二节,科比的表现更加出色——他在“科比位”接到奥尼尔的传球后,连续两次命中三分,还在一次快攻中,利用“科比位”的移动路线,突破分球给埃迪·琼斯,琼斯上篮得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1996:科比的第二人生请大家收藏:(m.zjsw.org)1996:科比的第二人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