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普斯中心旁的公寓里,一盏白炽灯亮到了后半夜。科比坐在地板上,膝盖上摊着厚厚的录像带,面前的老式电视机反复回放着三天前芝加哥联合中心的那场鏖战——双加时惜败公牛的最后10秒,他在乔丹和罗德曼的双人包夹下强行出手的三分球,擦着篮筐前沿弹出,画面定格在公牛球员相拥庆祝的瞬间,也定格在他自己眼底的不甘与迷茫。
这是科比进入NBA的第二个赛季,19岁的他带着“小飞侠”的名号,怀揣着超越乔丹的野心,却在最关键的时刻栽了跟头。公寓里静得能听到磁带转动的“沙沙”声,茶几上的披萨早已凉透,笔记本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战术箭头,唯独最后一页空白处,被他用粗笔写了一行字:“关键时刻,何为正确选择?”
这场惜败像一块巨石压在他心头。他不是不能接受失败,而是无法原谅自己违背了禅师的战术布置,辜负了队友的信任。作为湖人重点培养的未来核心,他一直以乔丹为终极目标,模仿他的后仰跳投,复刻他的防守姿态,却从未真正读懂乔丹在关键时刻的那份从容与决断。“为什么他总能在万人瞩目下做出最对的选择?”科比按下暂停键,手指指着屏幕上乔丹的身影,仿佛在质问自己。
为了找到答案,他翻出了乔丹近几年的关键战役录像带——1995年复出后绝杀魔术、1996年总决赛第四场带领公牛逆转超音速、常规赛无数次最后时刻的传球与绝杀。这些录像带他以前看了无数遍,关注的都是乔丹的得分技巧和终结能力,但这一次,他特意关掉了声音,只盯着画面里乔丹的跑位、眼神和决策瞬间。
越看,科比的内心越受触动。他发现,乔丹并非每次关键时刻都选择自己出手。1996年对阵爵士的比赛,最后8秒公牛落后1分,乔丹持球突破吸引了三名防守球员,却突然将球回传给外线空位的史蒂夫·科尔,科尔稳稳命中三分绝杀;还有一场对阵尼克斯的鏖战,乔丹面对双人包夹,没有硬扛,而是用一记脑后传球找到了切入篮下的皮蓬,完成致命一击。“他的眼里不只有篮筐,还有队友。”科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注意到一个细节:乔丹在关键时刻的眼神总是异常平静,没有丝毫急躁,哪怕只剩下最后3秒,他也会放慢节奏观察全场,而不是急于完成进攻。反观自己,对阵公牛的最后一攻,他被包夹时只想着如何摆脱出手,却完全忽略了右侧底角处于空位的哈达威。“我太想证明自己了,反而忘了篮球是五个人的运动。”科比合上笔记本,深深叹了口气。
1997年的NBA,乔丹正处于公牛王朝的巅峰,而科比还是个初出茅庐的二年级生。想要直接向乔丹请教几乎不可能,科比辗转通过经纪人联系到了乔丹的训练师蒂姆·格罗弗——这位以严苛和专业着称的教练,见证了乔丹从巨星到传奇的蜕变。当科比提出想要学习关键时刻的决策技巧时,格罗弗在电话里笑了:“小伙子,你有和他一样的偏执,这很好。明天上午,洛杉矶私人训练馆见。”
第二天清晨六点,科比已经出现在了训练馆。19岁的他身形还带着几分青涩,却有着远超同龄人的自律,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湖人训练服,背着装满录像带和笔记本的背包,早早开始了热身。格罗弗抵达时,看到科比正在让训练师模拟双人包夹,反复练习突破后的分球动作,额头上的汗水已经浸湿了头发。
“你知道乔丹和其他球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格罗弗递给他一瓶水,开门见山。科比摇摇头,眼神里满是求知欲。“是‘无我的专注’。”格罗弗坐在场边,拿起战术板,“很多球员在最后时刻会被压力裹挟,满脑子都是‘我要绝杀’‘不能失误’,但乔丹不会。他会清空所有杂念,只关注三件事:防守球员的位置、队友的跑位、剩余的时间。他的决策不是靠运气,而是靠千锤百炼的本能。”
格罗弗回忆起乔丹的训练日常:“他会让我们模拟各种极端场景——最后30秒落后3分、最后5秒被双人包夹、甚至队友手感冰凉的情况,每天重复上百次。他会和皮蓬、科尔反复沟通,记住每个人在关键时刻的习惯跑位,所以他的传球总能精准到位。更重要的是,他从不执着于个人荣誉,他只在乎球队是否能赢球。”
科比听得格外认真,每一句话都记在笔记本上,时不时打断格罗弗提问:“如果防守给了一丝出手空间,该选择自己攻还是传球?”“要看队友的机会质量。”格罗弗回答,“乔丹会在0.1秒内判断:我的出手命中率是多少?队友的是空位吗?哪种选择对球队更有利?他不会为了传球而传球,也不会为了出手而出手。”
那天的训练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格罗弗带着科比模拟了十几种关键时刻的场景,从边线发球到持球突破,从双人包夹到多人协防,每一次都要求科比先观察再决策。有好几次,科比下意识地想要强行出手,都被格罗弗喊停:“慢下来!先看清楚队友的位置!”渐渐地,科比开始学会在高压下放慢节奏,在突破时用眼角余光留意队友的跑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1996:科比的第二人生请大家收藏:(m.zjsw.org)1996:科比的第二人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