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暗流涌动,并没有打乱沈家的步调。沈清辞牢记“守正出奇”的道理,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自家产品和服务上。她发现,经过这次风波,不少老人和妇孺对药膳的兴趣增加了,便特意请教了李老先生,推出了几款适合春夏季节、价格更亲民的“简易药膳汤包”,如“清心莲子汤”、“健脾茯苓饮”等,用料简单,做法方便,很受欢迎。
这天,一位面生的老儒生模样的客人来买卤味,尝过之后频频点头,与沈清辞闲聊了几句,对她小小年纪便知药食同源颇为赞赏。临走时,老儒生道:“小姑娘手艺不俗,心思也正。老夫在镇东‘青松书院’掌厨,书院中学子读书辛苦,需些可口实惠的餐食。若姑娘得空,可备些样品送至书院一试,若合口味,或可长期订取学子们的晚点。”
青松书院!那是清河镇最有名的学馆!若能接下书院的订单,不仅是笔稳定的收入,更是极大的声誉!
周氏和沈厚德得知后,喜出望外,觉得这是天大的好事。
沈清辞也很心动,但她谨慎地问道:“爹,娘,你们可认得这位老先生?确实是书院的人吗?”
沈厚德挠挠头:“面生得很,不过看谈吐,像是个读书人。”
周氏也道:“书院离咱们这有点远,平时没啥往来。不过书院的名声是极好的。”
稳妥起见,沈清辞没有立刻送货上门。她先向几位相熟的老主顾打听,确认了青松书院确实有位新来的、负责膳食的老先生,姓文,为人方正。她又特意绕道去书院附近看了看,环境清幽,确是读书之地。这才放下心,精心准备了几样卤味和新做的茯苓糕,第二天下午由沈厚德陪着,亲自送到了书院。
文老先生尝过之后,十分满意,当即定下每日供应一定数量的卤味和糕点作为学子晚点,银钱月结。流程清晰,条件公道。
拿到书院沉甸甸的定金,周氏笑得合不拢嘴:“他爹!书院!咱们的卤味都卖到书院去了!祖宗脸上都有光啊!”
沈厚德也憨憨地笑:“这下安安将来上学,也有面子了!”
沈清辞看着父母高兴的样子,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这一步,走得踏实而稳健。然而,当她傍晚清点货物时,却发现了一件细微的怪事——今天给书院送货回来后,装茯苓糕的食盒底层,似乎沾上了一点不属于糕点的、极细微的……红色泥土?书院路径干净,这泥土是哪儿来的?
她用手指捻起一点,仔细看了看,心中掠过一丝疑惑。这泥土的颜色……似乎在哪里见过?
喜欢寒门小厨娘请大家收藏:(m.zjsw.org)寒门小厨娘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