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转基因灵植终极
“太初·丹枢”系统对“熔核锻骨丹”规则后门的发现,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探测到了隐藏的暗礁,让联盟刚刚放松的神经再次紧绷。虽然初步调查指向可能是“晶岩界”独特的地心熔核环境导致的炼制规则异变,但经历过“织网者”和丹药芯片事件的联盟,再也不敢掉以任何轻心。对所有外来物资,尤其是涉及能量和规则层面的物品,审查严格到了极致。
这种对“纯粹性”和“可控性”的极致追求,反过来深刻影响了联盟内部的技术发展,尤其是在另一个关乎文明根基的领域——灵植培育。
在“源海之庭”立足,庞大的舰队和人口需要海量的资源支撑。仅仅依靠从主宇宙携带的库存和有限的跨位面贸易,绝非长久之计。必须实现关键物资,尤其是基础灵植的本地化生产。然而,“源海之庭”的环境规则混乱且极端,传统灵植要么无法存活,要么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变异,产量和药性都极不稳定。
常规的灵植改良技术,如同精卫填海,进展缓慢。面对生存压力,一项曾经因伦理争议而被严格限制的技术,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优先级和全新的使命——灵植的转基因技术。
在此之前,联盟的转基因灵植技术主要侧重于“优化”:比如提高某种主粮的产量,增强某类药材的特定药性。但在“源海之庭”,这种小修小补远远不够。这里需要的,是能够适应极端规则、甚至能主动调和环境的“终极灵植”。项目被命名为“方舟禾木”,由苏晓直接督导,汇聚了最顶尖的基因工程师、规则生物学家和灵植夫,目标是创造出一系列具有革命性功能的“转基因终极灵植”。
研究过程,是一场在生命禁区边缘的疯狂舞蹈。
方向一:规则锚点植物——“定规藤”。
为了在规则混乱区建立稳定的前哨站,团队瞄准了一种在“源海之庭”边缘发现的、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星骸苔藓”。科学家们没有直接改造它,而是尝试将联盟“天网”净化网络中使用的“规则调和波动”的基频信息,编码成一种特殊的生物信号序列,然后利用病毒载体导入苔藓的基因中。
经历无数次失败后,一种新型的转基因藤蔓——“定规藤”诞生了。它生长迅速,其叶片和根系能持续释放出一种极其微弱的、与联盟标准规则共鸣的生物波动。单独一株效果微弱,但当大片“定规藤”被种植在一起时,它们能形成一个小范围的、相对稳定的“规则绿洲”,为其他标准灵植的种植和人类活动提供基础保障。它本身不能产出食物或药材,但它是开拓蛮荒的“先锋”。
方向二:环境净化植物——“噬霾兰”。
针对某些区域残留的、难以用设备彻底清除的微量规则污染或能量尘埃,团队将一种能吞噬特定能量粒子的“虚空浮游菌”的基因片段,与一种具有强大吸附能力的“九心海棠”相结合。培育出的“噬霾兰”不仅能吸收有害能量,还能将其转化为无害的光能散发掉,甚至其花朵本身成为一种弱光源,兼具净化与照明功能。
方向三:高适应性粮食作物——“万象谷”。
这是项目的核心与难点。要解决吃饭问题,需要一种能适应“源海之庭”不同星域千奇百怪环境(如高重力、强辐射、异常时间流)的主粮。科学家们采取了一种大胆的“基因工具箱”策略。他们不再追求一种“完美”作物,而是创造了一种基础基因组极其稳定、但拥有多个“环境响应开关”的“万象谷”原型。
这些开关可以被不同的环境信号(如特定引力参数、辐射强度、空间曲率)激活,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性状组合——在强辐射区,它会启动厚厚的生物铅屏蔽层;在弱重力区,它的根系会异常发达以锚定自身;在时间流速异常区,它的新陈代谢会自适应调整以确保果实正常成熟。一谷千面,随遇而安。
技术的突破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争议。
当第一批“定规藤”在某个规则破碎的小行星带成功营造出百里“绿洲”,当“噬霾兰”将一片能量废土变得清新宜人,当“万象谷”在模拟的各种极端环境中结出金灿灿的谷穗时,联盟内部欢呼雀跃,视之为征服“源海之庭”的关键一步。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以玄玑真人为代表的部分保守派修士忧心忡忡:“如此肆意篡改生灵本源,罔顾自然天道,恐遭天谴!这些转基因灵植,看似解决了问题,但谁又能保证它们不会在某个时候失控,变成更可怕的‘规则污染源’?” 就连一些科学家也担心,这种高度依赖人工干预的生态系统是否脆弱,一旦核心基因崩溃,是否会引发连锁灾难。
面对质疑,苏晓和“方舟禾木”团队没有回避。他们建立了极其严苛的转基因生物封闭试验场和逃逸应急预案,对所有转基因灵植都嵌入了生物自毁指令。同时,他们公开了大部分研究数据,强调所有改造都基于对底层规则的深刻理解,是“引导”而非“亵渎”生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修仙之我在搞科学请大家收藏:(m.zjsw.org)修仙之我在搞科学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