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偏殿(李治五岁封晋王)
老学士-孔颖达:时任国子监祭酒,以学问渊博、性格刚直着称。此刻被太宗召来“考校”年幼的晋王。
乳母-张媪:李治的乳母,性格敦厚稳重,看着李治长大,视如己出。她正紧张地侍立一旁。
小宦官-小顺子:约十岁,机灵懂事,是李治的小玩伴兼侍从。
殿内陈设雅致,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光洁的金砖地上。年仅五岁的李治,穿着一身小小的亲王常服(虽已封王,但仪式未正式举行),规规矩矩地坐在一张对他来说略显宽大的锦墩上。他小脸圆润,眼睛又大又亮,带着孩童特有的纯净,却不见丝毫怯场或顽皮,反而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静。
太宗李世民端坐主位,目光温和中带着审视,看着自己这个聪慧异常的小儿子。孔颖达坐在下首,须发皆白,面容严肃。
太宗含笑开口:“稚奴,孔学士乃当世大儒,学问精深。今日召你来,是想让他看看,朕的稚奴可曾用心读书了?”他语气轻松,带着鼓励。
孔颖达微微欠身,声音清朗:“晋王殿下,老臣斗胆,敢问殿下可知‘孝’为何解?”
这个问题对于一个五岁孩童来说,不可谓不深。张媪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小顺子也紧张地捏紧了衣角。
乳母张媪在李治回答时,悄悄将手中的帕子绞出细密的褶皱。小顺子躲在柱后,紧张地数着自己的呼吸——这是他第一次见皇帝发怒的模样。
李治眨了眨明亮的大眼睛,并未立刻回答,而是微微歪着小脑袋,似乎在认真思考。片刻后,他奶声奶气,却口齿清晰地回答:“回学士,稚奴听母后和阿耶讲过。《孝经》开篇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就是…就是像阿耶敬奉皇祖父(李渊)那样晨昏定省,像母后对太穆皇后(窦皇后)那样思念敬慕,像稚奴要好好听阿耶和母后的话,不让他们忧心。”他顿了顿,又补充道:“母后还说,孝不止于亲,还要爱敬师长,友爱兄弟。”他一边说,一边用小手比划着,显得极其认真。
孔颖达古井无波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明显的惊异!这不仅仅是因为一个五岁孩童能准确引用《孝经》开篇,更在于他理解的角度——结合了自身对父母的观察(太宗孝顺李渊、长孙皇后孝顺婆母),并将“孝”的内涵从侍奉双亲扩展到敬师长、友兄弟。这份理解力、观察力和表达力,远超同龄人,甚至许多少年郎都未必能有此等感悟!
“善!大善!”孔颖达忍不住抚掌赞叹,看向太宗,“陛下,晋王殿下天资颖悟,对‘孝道’理解纯正深刻,实乃天赐麟儿!老臣叹服!”
太宗眼中满是自豪与欣慰的光芒,朗声笑道:“孔卿过誉了。稚奴,答得很好。”他看向李治的眼神,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这时,小顺子不小心碰倒了旁边小几上的一碟点心。点心滚落在地,碟子虽未碎,却也发出清脆响声。小顺子吓得脸色煞白,立刻跪倒在地。
李治见状,并未因被打扰而不悦。他立刻从锦墩上滑下来,走到小顺子身边,伸出小手想拉他起来:“小顺子,莫怕。碟子没坏就好,快起来。”他又转头看向张媪,声音软糯却条理清晰:“张媪,烦请收拾一下地面,莫让碎渣扎了人。再请给小顺子拿块帕子擦擦手吧,他吓着了。”
这小小的插曲,让孔颖达再次动容。一个五岁的亲王,面对下人无心之失,第一反应不是斥责,而是安抚、关心安全、并妥善安排善后!这份仁厚之心和处事条理,更显珍贵。他看向太宗,由衷感慨:“殿下不仅聪慧,更兼仁心,实乃罕有。老臣今日,真真是开了眼界。”
当李治提到“母后还说孝不止于亲”时,太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御案边缘的螭龙纹,那里还留着长孙皇后上次劝谏时留下的指甲痕。太宗含笑点头,看着李治的目光,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这次非正式的“考校”,无疑让李治“聪慧仁孝”的形象,在太宗和重臣心中更加根深蒂固,也为他日后超越年龄的封赏埋下了伏笔。
贞观七年,两仪殿书房(李治七岁领并州都督)
王府司马-杜衡:约四十岁,面容精干,眼神锐利。他曾是秦王府旧吏,以干练务实着称,被太宗指派为年幼晋王的王府主要属官(实际处理并州都督府事务)。
并州长史信使-赵参军:风尘仆仆,刚从并州(太原)赶回长安呈送公文。
书房内,气氛略显肃穆。七岁的李治,已褪去了一些婴儿肥,身量略长,穿着一身合体的亲王常服,端坐在一张特制的高椅上,小短腿还够不着地。他面前的书案上,摊开着一份并州送来的公文,旁边还放着一卷《大唐疆域图志》。
杜衡恭敬地站在案侧,正低声向李治解释并州都督府的职责范围和大体情况。赵参军则垂手肃立在下首,准备接受询问。
太宗李世民坐在一旁,看似随意地翻看奏章,实则密切关注着这边的动静。他想看看,这个七岁就遥领北方重镇(并州都督,治太原,是防御北方突厥、拱卫关中的战略要地)的儿子,到底能理解多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请大家收藏:(m.zjsw.org)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