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6年。巴国和蜀国互相攻打,都来向秦国求救。秦惠王想要攻打蜀国,但因为蜀国道路险峻狭窄,难以到达,而韩国又来侵犯,因此犹豫不决该怎么办,就把大臣们叫过来商量。司马错请求攻打蜀国。张仪说:“攻打蜀国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相国说说你攻打蜀国得理由。”张仪说:“亲近魏国,善待楚国,出兵三川,攻打新城、宜阳,逼近周王室的郊外,占据九鼎,掌握图籍,挟持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人敢不听,这才是王业。我听说争名的人在朝廷,争利的人在市场。如今三川和周王室,就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场,而大王不去争夺,反而去争夺戎狄,这离王业太远了!”司马错说:“相国此言差矣,我听说,想要富国的人必须扩大土地,想要强兵的人必须使百姓富裕,想要称王的人必须广施德行,这三者具备了,王业自然就来了。如今我秦国的土地狭小,百姓贫穷,所以我建议先做容易的事。蜀国是西边的偏僻之国,也是戎狄的首领,国内有桀、纣那样的暴乱,以我秦军去攻打它,就像用豺狼去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可以扩大秦国得国土,获取它的财富可以使秦国百姓富裕起来,整顿军队不会伤害百姓,而蜀国已经臣服,攻下一国而天下不会认为我们残暴,获取西海的利益而天下不会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而且还有制止暴乱的名声。如今攻打韩国,劫持天子,这是恶名,而且未必有利,还会背上不义的罪名,攻打天下所不愿攻打的国家,这是危险的!请让我说明原因。周王室是天下的宗室;齐国和韩国是盟友。周王室知道自己失去了九鼎,韩国知道自己失去了三川,两国会联合起来,借助齐国和赵国的力量,向楚国和魏国求救。把九鼎给楚国,把土地给魏国,大王无法阻止。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稳妥一点,轻松拿下。”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攻打蜀国。十月,秦国攻占了蜀国。贬蜀王为侯,任命陈庄为蜀相。蜀国归属秦国后,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富裕起来,轻视其他诸侯。司马错的选择类似于二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先经济整合在政治主导,而张仪的方案堪比希特勒直接吞并捷克,容易引起系统性反弹。秦惠王的选择也揭示出真正的霸权不在虚名而在于实质性的东西,比如资源,地盘,民意的掌控。司马错的远见在于以讨伐暴乱的名义出兵,避免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为自己的发展谋求好处,让别人也无话可说,达到了名利双收。
苏秦死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也以游说诸侯而闻名。燕国的相国子之与苏代联姻,想要掌握燕国的权力。苏代出使齐国回来后,燕王哙问他:“齐王能称霸吗?”苏代很自信得回答道:“不能。”燕王问:“为何如此自信得说出这两字?”苏代回答:“因为他不信任他的臣子。”于是燕王哙专任子之。鹿毛寿对燕王说:“人们称尧为贤君,是因为他能让出天下。如今大王把国家让给子之,大王就能与尧齐名了。”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子之的权力那是大大得增强。这时有人说了:“禹推荐益,却让启的人做官,等到禹年老时,认为启不足以担当天下,就把天下传给益。启和他的党羽攻打益,夺取了天下,天下人说禹名义上传天下给益,实际上让启自己夺取。如今大王说把国家托付给子之,但官吏都是太子的人,这是名义上托付给子之,实际上太子掌权。”燕王于是收回了太子的印绶,把三百石以上的官吏都交给子之。子之南面称王,处理国事,而燕王哙年老,不再听政,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大事都由子之决定。禅让的背后实际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苏代的回答暗示燕王应该信任子之,为夺权铺路。鹿毛寿引用尧禅让,就是利用了燕王渴望贤君的心理,实际上禅让在战国时代已经不适用了。最后燕王把权力全部交给子之,结果导致燕国内乱,差点亡国。提醒我们对于表面说出来的话要辨别其真正意图,不能盲目的就去执行,给自己带来祸患。
公元前315年,周慎靓王去世,他的儿子周赧王延继位。
公元前314年,秦国大举入侵义渠,攻占了义渠二十五座城池。
同年,魏国背叛了秦国,秦国这口气能忍吗?想揍你还找不到理由呢,结果你自己给送上门了,真是屎壳郎提灯笼进厕所呀!于是,秦国派兵攻打魏国,占领了魏国的曲沃,魏国的版图进一步缩小,秦国还将当地的居民迁回了秦国。秦国大军又在岸门击败了韩国,韩国太子仓入秦为人质以求和,秦军现在真是强的可怕,和谁打都的把人家打个半残。
燕国的子之担任燕王三年,导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密谋攻打子之。齐王派人告诉燕太子说:“我听说太子将要整顿君臣之义,明确父子之位,我的国家虽小,但愿意听从太子的命令。”太子于是集结党羽,派市备攻打子之,但未能成功。市被反过来攻打太子。燕国的这场内乱持续了几个月,导致数万人死亡,百姓因此惶恐不安。齐王派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联合北地的民众攻打燕国。燕国的士兵不战而退,城门大开。齐国人抓住了子之,将其剁成肉酱,随后杀死了燕王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zjsw.org)资治通鉴新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