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乐上书说:臣听说天下的祸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道理。?那么什么是土崩呢?像秦朝末年的状况就是对土崩最好的解释。陈涉既没有诸侯的尊贵地位、也没有自己的封地,他不是王公贵族的后裔,在乡里也没有什么美好的声望;他既没有孔子、曾子、墨子那样的贤能,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钱财,然而,他从穷街陋巷中奋起、手持简陋的农具作为武器、裸露手臂大声呼喊,天下百姓就纷纷响应。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而君主却不加以体恤爱护;底层的民众心怀怨恨,而统治者却毫无察觉;社会风俗已经混乱败坏,而国家的政治却没有进行整顿治理。这三个方面,就成为了陈涉能够起事的资本,这就是所谓的 “土崩”。
那么什么又是瓦解呢?吴、楚、齐、赵等七国发动的叛乱就是瓦解的例子。七国诸侯谋反的时候,都自称自己拥有万乘战车的君主地位,手下的士兵有数十万之多,他们的威势足以震慑国内的百姓,他们的财富也足以激励士兵和百姓;然而他们连向西夺取一寸土地的事情都没能做到,反而在中原地区就被击败擒获,这又是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权力比普通百姓还轻、兵力比陈涉还弱。而是因为当时先帝的德政影响尚未衰减,百姓习惯在本土生活、乐于遵循传统风俗,所以诸侯们得不到外部的援助,这就是所谓的瓦解。
这两种情况,是安危的关键,贤明的君主应当深加留意和考察。?
这几年,关东地区的五谷歉收,丰收年头的气息还没恢复,很多百姓还很穷困,再加上边境不断的爆发战事,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百姓应当是有不安心的地方。百姓不安心,就容易发生动乱;百姓容易发生动乱,那土崩的势头就会冒出来。所以贤明的君主应当独自观察万事万物变化得根源,明确导致国家安危得重要事情,在庙堂之上勤修德政,消除那些还没有现形的祸患,做好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使天下没有土崩的势头。
他们的折子呈上后,汉武帝就召见了这三人,说道:你们以前都在哪里上班?为何我们相见的这么晚!于是把他们都任命为了郎中。?这三人中主父偃最受宠信,一年中就升了四次职,成为了中大夫。大臣们十分害怕他的口才,怕给自己招来祸患,就纷纷前去贿赂他,得到的财物累计千金之多。这时有人对主父偃说:你为人处世太横了,迟早招来祸患!主父偃却说:我活着不能享受五鼎食,死后就被五鼎烹了吧!?
北风呼啸,冬天如约而至,就在长安城中雪花飞舞的时候,汉武帝给淮南王赐予了茶几和手杖,允许他不必上朝。?
主父偃给武帝说:古代的诸侯封地最多不过百里,诸侯的强弱是很容易就能控制的。如今的诸侯有的拥有数十座城池,封地达到了千里,平时生活骄奢淫逸,这很容易滋生叛乱啊,一旦发现天下的形势紧急,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对抗朝廷,如果依法削减他们的封地,可能会引发他们的叛乱,就像之前晁错削藩引发的七国之乱一样。现如今诸侯的子弟非常多,但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爵位,其余的子弟虽然也为骨肉至亲,但没有封的一点土地,这样的话不利于宣扬陛下的仁孝之道。希望陛下可以允许诸侯将封地分封给其他的子弟,让他们也成为侯爵。这样的话,诸侯的子弟就都会感激陛下的恩德,而诸侯国的实力也会被逐渐的削弱,朝廷也无需强行进行削藩了。汉武帝很开心的就用了他的这个建议。正月的时候,朝廷就下诏说:诸侯王若是愿意将封地分封给其他的子弟,那就把名单报上来,朕将亲自为他们确定封号和爵位。于是,诸侯国就开始分裂,诸侯的子弟都得到了封地。?
国家的事情是一件接着一件,刚处理完内部的事,这不,匈奴又入侵了上谷和渔阳两个地方,杀害并掳掠了官吏和百姓1000多人。武帝得知这消息十分的心痛,于是就派遣卫青和李息率军从云中向西出发,一直到了陇西,攻击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这次斩获了数千匈奴人的首级,俘获了牛羊百余万头,直接就赶走了白羊王和楼烦王,收复了河南地区。这场战争结束后,汉武帝就下诏封卫青为长平侯、苏建、张次公也因功被封为了平陵侯和岸头侯。这时主父偃又给武帝说:河南地区土地肥沃,外有黄河天险可以依靠,蒙恬曾在这地方筑造城池来驱逐匈奴;内可减少运输和戍边的负担,是扩展中原、消灭匈奴的根本。汉武帝就让公卿来讨论这件事,大家都觉得很不便利。但汉武帝最终还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在那里设立了朔方郡,随后派遣苏建率领十余万人前去修筑朔方城,并修复秦朝时期蒙恬所建造的的边塞,依托黄河作为屏障。由于运输距离遥远,导致山东地区的百姓都承受了十分沉重的劳役负担,这几年就耗费了数十亿钱,导致国库空虚。此外,汉朝还放弃了上谷郡斗辟县的造阳地区,将其让给了匈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zjsw.org)资治通鉴新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