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9年?,匈奴再次派了九千骑兵驻扎在受降城,以此来防备汉军的进攻,并在北边的余吾水上架起了桥,方便他们随时撤退。这时匈奴想要与汉朝和亲,又担心汉朝不同意,因此就不敢先提出这个请求,就通过左右的人向汉朝使者进行暗示。不仅如此,匈奴还减少了对汉朝边境的侵扰,对待汉朝的使者也更加的有礼貌了,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逐渐实现和亲的策略。而汉朝看到他们这操作,就采取了安抚的策略。?
公元前78年?,春季正月,人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泰山上有大石头自己立起来了;上林苑中枯死的柳树也自己复活了;树上有虫子在啃食柳叶,随后还形成了文字,上面写着“公孙病已立”。符节令鲁国的眭弘就向朝廷上书说:如今大石自立,枯柳复生,这预示着将有平民要成为天子了。枯树复生,意味着被废的公孙家族将要复兴。汉朝继承了尧的统绪,有传国的命运,应当寻求贤人禅让帝位,自己退居百里之地,以顺应天命。结果眭弘因为散布妖言惑众被处死了。?
这时匈奴单于派了犁污王前来窥探边境的情况,犁污王回来说酒泉、张掖的兵力越来越少了,单于就出兵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希望能重新夺回这些地区。当时汉朝已经通过投降的匈奴人得知了他们的这个计划,皇上就下诏加强边境的防备。时间过了不久,匈奴的右贤王、犁污王就率领四千骑兵,分为三队,开始入侵日勒、屋兰、番和三个地方。张掖太守和属国都尉发兵迎击,又一次大败匈奴,这次匈奴只有数百人逃脱了。属国的义渠王射杀了犁污王,朝廷赏赐了他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还封他为犁污王。自此以后,匈奴就不敢再入侵张掖了。?
在之前的燕、盖之乱中,桑弘羊的儿子桑迁仓皇出逃。他一路狂奔,最终来到了他父亲的老部下侯史吴的家门口。侯史吴见到桑迁时,心中不禁涌起了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知道桑迁如今是朝廷的通缉犯,但念及旧情,还是决定收留他。然而,好景不长,桑迁就被官府给逮捕了,并被判处了死刑。就在这时,朝廷颁布了大赦天下的诏令。侯史吴听到这个消息后,心中松了一口气,他觉得自己或许可以逃过一劫。于是,他鼓起勇气,主动前往官府自首,希望能够得到赦免。此案最终被移交到廷尉王平和少府徐仁手中共同审理。经过一番仔细的调查和审议,他们一致认为:桑迁之所以逃亡,是因为受到了父亲谋反的牵连。而侯史吴藏匿他,并非是藏匿真正的反叛者,而是藏匿了一个随从者。基于这样的判断,他们决定依据赦免令,免除侯史吴的罪责。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不久之后,侍御史重新审理了这个案件,他的观点与之前的廷尉和少府截然不同。侍御史认为:桑迁身为一个通晓经术的人,明明知道父亲谋反却不加以谏阻,这行为与反叛者并无二致。而侯史吴原本是三百石级别的官员,他藏匿桑迁,与普通百姓藏匿随从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侯史吴不应被赦免。侍御史将自己的看法上奏给了朝廷,并请求重新审理此案,同时弹劾廷尉王平和少府徐仁纵容反叛者。
少府徐仁是丞相田千秋的女婿,因此田千秋多次为侯史吴辩护;他担心大将军会不同意,就召集了中二千石官员和博士在公车门集会,讨论侯史吴的罪行。参会的人都明白大将军的意图,都坚持认为侯史吴有罪。第二天,田千秋就把众人的意见上奏给了朝廷。霍光认为田千秋擅自召集中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而且内外言论不一,于是就把廷尉王平和少府徐仁抓进了监狱。朝廷上下都担心丞相会受到此案的牵连。这时太仆杜延年对霍光说:官吏纵容罪人,本应按照常规法律来处理,然而如今却将侯史吴诋毁为不道之人,这恐怕有些过于严苛了。而且,丞相向来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反而喜欢替下属说好话,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至于他擅自召集中二千石官员这件事,确实不太妥当。不过,我认为丞相毕竟是多年的老臣,并且曾被先帝所重用,除非他犯下了重大的过错,否则不应该轻易地将其罢免。近来,民间有很多议论,都认为现在的刑罚过于严厉,官吏们也过于苛刻。而丞相所商议的事情,又恰好涉及到刑狱方面,如果因为这件事而牵连到丞相,恐怕会引起众人的不满,百姓们也会在私下里议论纷纷,流言蜚语四处传播。我担心这样一来,将军您会因此而失去天下人的民心啊。霍光听完这番话后,认为廷尉和少府是在玩弄法律,于是最终将他们下狱治罪。夏季四月,徐仁因为此事而自杀身亡,王平和左冯翊贾胜胡则被判处腰斩之刑。不过,丞相并未受到牵连,最终他与霍光达成了和解。杜延年的议论持中,调和了朝廷中的矛盾,像这种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本年冬天,辽东的乌桓反叛又背叛了朝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zjsw.org)资治通鉴新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