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年,各种灾异事件接踵而至。关内地区连着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雨,这景象引发了京城百姓的恐慌情绪,又有谣言说洪水即将来袭。一时间,搞得长安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为了活命就争相逃窜,导致踩踏事件频频发生。而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大将军王凤提议太后、皇上赶紧乘船避难,再让百姓上城躲避洪水,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朝中许多大臣的支持。但左将军王商却通过冷静的分析,认为国家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情况下,不可能突发洪水,一定要稳定民心。最终,通过查证洪水即将来袭的话是谣言。通过这事,汉成帝对王商的沉稳和远见提出了大大的赞赏,而王凤则因为失言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此时的汉成帝为了加强对朝政的掌控,决定进一步重用王凤。本年八月,成帝就下令免去了车骑将军许嘉的职务,让他以特进侯的身份参与朝政。随后,御史大夫张谭因为选举不实被免职,而光禄大夫尹忠则代替了他的职位。然而,这一年的十二月,日食与地震的相继发生,再次给朝廷敲响了警钟。面对此种灾异现象,汉成帝就下诏让大臣们举荐贤良方正的人,这时杜钦和谷永就上书,他们将矛头指向了后宫,认为嫔妃争宠、嫉妒专权,是皇嗣难继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29年,朝廷就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中书宦官,然后设置了五名尚书官员,这个制度就是为了削弱宦官的权力,从而加强朝廷的行政效率。三月,左将军王商被任命为了丞相,成为朝堂上的中坚力量。
夏季,汉成帝召见那些直言进谏之士商量对策。在当时,许多人将朝政问题都归咎于大将军王凤的治理不当。而谷永为了依附王凤,就在奏书中刻意回避了王凤的责任,反而强调四方安定、诸侯势弱、百官制衡,将灾异发生的原因全部归结为皇帝后宫管理制度不完善上面。他建议成帝广纳宜子妇人,不论她的出身美丑,只要能确保皇嗣的繁衍就行。杜钦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最终,汉成帝也是采纳了这些建议,并将奏书展示给后宫看,同时提拔谷永为光禄大夫。
在这短短几年内,西汉王朝经历了政治、礼制、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刻变革。石显集团的覆灭、外戚势力的崛起、天象灾异的警示、后宫制度的讨论,以及朝堂之上的权力博弈,共同构成了汉成帝初年那种复杂而动荡的社会局面。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西汉王朝在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在汉成帝统治初期,西汉王朝陷入了天灾与人祸的双重困境当中。反常的气候现象接连不断的出现,黄河决堤引发的大规模洪灾,地方盗贼横行无忌,边疆局势也暗潮涌动。这些危机不仅考验着朝廷的应对能力,还折射出了这个帝国存在的制度性矛盾与权力的博弈。
公元前30年的夏天,本该是酷暑时节,可是天空却飘起了雪花,你说这神奇不神奇。到了秋季,桃树李树又违背了时令结果了,这些反常的自然现象都预示着不祥。紧接着,又下了十多天的大暴雨,最终冲垮了东郡的金堤,这直接导致汹涌的黄河水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肆意奔涌。
其实,这场水患早就有了预兆。在此之前,清河都尉冯逡就敏锐地察觉到了危机。他上书指出,清河地处黄河下游,土质疏松,原本是依靠着屯氏河的分流来减轻水患压力。但是呢,随着屯氏河的堵塞,灵鸣犊口水流不畅,黄河独自承接着来自好几条河流的水量,即便我们不断的加高堤防,也难以承受洪水的冲击。他还说,现在若不及时疏通屯氏河,黄河一旦决堤,如果北决将会殃及四五个郡,如果南决则会淹没十多个郡。可惜的是,他的这份饱含忧患意识的奏疏,在丞相御史府几经周转,最终换来的却是 “财政困难,暂缓治理” 的敷衍答复。
三年后,冯逡的预言不幸成真。黄河在馆陶和东郡金堤同时决口,洪水如同猛兽般迅速席卷兖州、豫州,随后又蔓延到平原、千乘、济南这些地方。这场浩劫导致四个郡、三十二个县沦为了泽国,十五万顷良田被淹,水深之处达到了三丈。又有近四万所的官亭民房轰然倒塌,导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面对这次的灾情,朝廷迅速展开了救援。御史大夫尹忠因为应对不力,遭到了成帝的严厉斥责,最终因为忧惧自杀。大司农紧急调拨钱粮赈济灾区,两名谒者征调河南以东的五百艘船只,很快就把九万七千多名灾民转移到了高地。与此同时,朝廷又任命少府张忠接替御史大夫的职位,试图稳定混乱的局面。
当朝廷忙于应对水患灾害时,长安近郊的南山又传来了警报。傰宗率领的数百名盗贼啸聚山林,公然劫掠百姓,他的恶行严重威胁着京畿的安全。尽管朝廷已经派出了一千多名官兵前去围剿,但是一直没能完全剿灭。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治安危机,不仅暴露出了朝廷对地方的治理漏洞,更是让朝廷颜面尽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资治通鉴新译请大家收藏:(m.zjsw.org)资治通鉴新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