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农田残魂污染与益生菌的农田适配
团队刚回到市区,就接到邻市农业局的紧急求助——市郊的连片玉米地出现异常,本该灌浆的玉米穗却干瘪发黑,根系腐烂在土壤里,农户抽样检测后,发现土壤中存在与森林保护区同源的淡紫色残魂,怀疑是地下河支流进一步扩散所致。
“农田土壤和冻土、森林不同,含有大量化肥和有机肥,会影响益生菌的活性。”江哲立刻将农田土壤样本与之前的样本对比,显微镜下,残魂附着在玉米根系上,与土壤中的氮元素结合后,形成了更难分解的复合物,“之前的益生菌配方针对的是自然土壤,这次得加入能分解氮-残魂复合物的酶制剂。”
林野带着团队次日赶到玉米地,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疼——成片的玉米秆蔫蔫地垂着,叶片发黄卷曲,扒开根部土壤,能看到褐色的腐烂根系,土壤捏在手里发黏,还带着淡淡的异味。农户老周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干瘪的玉米穗,声音发颤:“这是我们全家的指望,要是绝收了,下半年可怎么过啊。”
苏晚拍了拍老周的肩膀,递过之前森林保护区的恢复照片:“我们有办法,之前的森林和小镇都治好了,你的玉米地也能行。”江哲和许曼则在田埂上划分出三个试验小区,分别标记为“常规配方区”“酶制剂改良区”“空白对照区”,准备对比不同配方的效果。
改良益生菌的过程比预想中复杂。第一天,江哲在酶制剂改良区投放了混合酶的益生菌,可第二天检测时发现,土壤中的化肥残留让益生菌过度繁殖,反而抑制了玉米根系的呼吸。“得控制益生菌的投放量,还要加入少量缓释剂,让菌群缓慢释放活性。”江哲连夜调整配方,将益生菌与缓释载体按1:3的比例混合,做成颗粒状,方便均匀撒施。
苏晓跟着老周学习农田管理,帮着记录玉米的生长情况:“这株玉米的新根已经冒出来了,就是还比较细。”她将观察到的细节告诉江哲,为配方调整提供了实地依据。陆柯则用便携式土壤检测仪,每天在三个试验小区采集数据,实时监测残魂浓度、土壤肥力和益生菌活性的变化。
第五天,酶制剂改良区的玉米有了明显变化——蔫垂的叶片慢慢舒展,新长出的叶片呈现出健康的深绿色,扒开土壤,白色的新根已经扎进土里。老周蹲在田埂上,反复查看玉米根系,激动得红了眼眶:“活了!真的活了!”检测数据显示,改良区的残魂浓度下降了65%,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也恢复到正常水平。
接下来的一周,团队将改良后的益生菌颗粒推广到整片玉米地,还培训农户使用方法:“每亩地撒施20公斤,撒完后浇一次透水,让颗粒在土壤中慢慢溶解。”农业局也组织周边农户来观摩,准备将这套方案推广到其他受污染的农田。
半个月后,团队再次回访时,玉米地已经一片翠绿,饱满的玉米穗沉甸甸地垂在秆上,微风一吹,泛起金色的波浪。老周拉着苏晚的手,非要留他们吃玉米:“这是用你们的‘救命菌’种出来的,一定要尝尝。”
离开农田前,江哲将益生菌颗粒的生产工艺和使用手册交给农业局,还与当地的生物肥料厂签订了合作协议,确保后续农户能方便买到益生菌产品。“农田污染的解决,不仅要靠技术,还要让农户能持续受益。”江哲对团队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守住农田的安全。”
返程的路上,苏晚看着窗外的农田,手里拿着老周送的玉米,剥开外皮,颗粒饱满,泛着晶莹的光泽。“原来最实在的守护,就是让土地能长出好庄稼,让农户能安心。”苏晓咬了一口玉米,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团队知道,残魂的扩散或许还没完全停止,但他们已经找到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方案,不再依赖偶然的线索或特殊的力量。未来,无论残魂扩散到哪里,只要有科学的方法、协作的力量,还有对这片土地的珍视,他们就能一步一个脚印,守住每一寸生机。
喜欢鸦咒请大家收藏:(m.zjsw.org)鸦咒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