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敏站在书房地毯中央,打火机火焰跃动如蛇信。
她没有犹豫。
那不是冲动,而是精密计算后的必然选择。
“B7预案”并非临时起意,而是藏在承安集团最高权限协议中的终极反制手段——一旦核心证据暴露或继承人叛离,便以“不可控事故”为掩护,彻底清洗现场、制造混乱,并将罪责引向调查者。
她点燃的不只是地毯。
是整栋建筑的记忆系统。
书架夹层藏着微型摄像头;壁炉后方埋有录音装置;甚至楼梯扶手都嵌着压力感应器——这些都是陆振邦为监控儿子所设的“家规之眼”。
如今,它们都将化为灰烬,连同所有可能被林晚秋利用的痕迹。
而真正的杀招,早已悄然启程:
引爆小学地基燃气管道,制造二次塌方。
这不是简单的灭迹,而是一场心理战。
让公众相信:是林晚秋急于翻查旧案、强拆施工所致结构失稳,酿成重大安全事故。
届时,她不再是正义执剑人,而是草菅人命的“疯子纪检”。
苏敏离开时,最后看了一眼墙上的家族合影——陆振邦居中而坐,陆承宇少年时期站于一侧,眼神疏离。
她轻轻抚过相框玻璃,低声呢喃:“你父亲说得对……清泉入浊流,要么同化,要么被吞没。”
她转身走入晨雾,像一道无声的判决。
### 【二、火中取义:父之遗物,子之抉择】
林晚秋赶到现场时,火势正达巅峰。
烈焰吞噬了三层回廊,那是陆承宇童年读书的阁楼;烧毁了客厅钢琴,他曾在这里弹过一支未完成的《月光奏鸣曲》;更将父亲书房化作熔炉,连钢梁都在高温中扭曲呻吟。
但她目光只锁定一处——二楼窗口跃出的消防员,怀中紧抱铁盒。
当那只焦黑的盒子落入她掌心,滚烫的金属几乎灼伤皮肤,她却未退半步。
打开夹层,取出SD卡那一刻,她的“真实之眼”本能启动——瞳孔微缩,心跳放缓,感知延伸至指尖触感的每一丝变化。
这张卡……太完整了。
它不该幸存。
除非有人故意保它。
视频播放,陆振邦的声音冷得像冰:
“若我身亡,或承宇背叛……则启动‘焚钟’计划。”
“毁小学,嫁祸林晚秋,让她身败名裂,永世不得翻身。”
画面外钟声响起——三长两短,正是当年支教小学清晨唤醒学生的铃音节奏。
林晚秋猛然抬头。
远处山坡上,那座承载她青春记忆的教学楼静静矗立,旗杆顶端在晨光中闪出一点寒芒。
她忽然明白:
这钟声不是威胁。
是挑衅。
更是召唤。
他们要毁掉的,不只是证据,还有她的信仰本身。
### 【三、余烬低语:红光闪烁的陷阱】
林晚秋立即调取县局监控系统,准备回放火灾前影像,追踪苏敏行踪。
屏幕加载中,进度条缓慢爬行。
就在此刻,她背后废墟深处,一根断裂电线爆出火花,短暂照亮角落——
一个不起眼的黑色装置嵌在墙体裂缝中,红色指示灯持续闪烁。
信号接收器。
她瞳孔骤缩。
这不是普通设备残留。
这是主动式无线传输模块,仍在工作。
意味着:有人正在远程接收数据——或者,反向定位她的位置。
她迅速关闭手机热点,切断所有蓝牙连接,同时启用随身干扰器屏蔽周边频段。
但已经迟了。
几公里外,青禾镇档案馆地下储藏室。
一台老旧服务器嗡嗡运转,屏幕上正同步显示着林晚秋手持SD卡的画面,旁边标注GPS坐标与身份识别码:
目标确认:林晚秋。
状态:持有“焚钟”母盘副本。
行动代号:钟摆归零。
终端另一端,刘馆长枯瘦的手指缓缓从键盘上滑落。
他躺在病床上,氧气面罩遮住大半面容,胸口起伏微弱,眼中却燃着最后一簇火光。
在他枕头下,压着一本泛黄日记,扉页写着:
“我守了十年。现在,交给她了。”
而在他床头柜上,一部老式录音机自动开启,播放一段尘封多年的音频——
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
“晚秋爸,这章不能盖,项目有问题……可我不签,明天就没命下山。”
那是她父亲,林志远,在生命最后一天留下的遗言。
### 【四、真相拼图:埋藏之下的原始罪证】
回到临时指挥车,技术组紧急恢复SD卡内容。
除“焚钟”宣言外,还有一份加密文件夹,命名为:【灰孩子】。
解码后弹出一组照片——
20世纪80年代末,一群衣衫褴褛的孩童蹲在小学工地旁啃冷馍,背景是尚未封顶的教学楼。
其中一人脚踝戴着铁环,像是囚徒。
文字说明仅一行:
“第一批‘建材置换款’受益人:用童工换水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执剑者暗流扶贫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执剑者暗流扶贫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