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说:“敢于昭告皇天后土。”
《左传》说:“头顶着皇天,脚踩着后土。”
那么古人也会将土地神称为“后土”。
称为地只,称为后土,称为社,都是祭祀土地的。
这是夏、商、周三代的正统礼仪,也是解释经典的正统学说。
自从郑玄被纬书迷惑,说夏至日要在方丘之上祭祀昆仑之神,七月要在泰折之坛祭祀神州之神,将两者分开,后世就沿袭了这种说法。
每年举行两次祭祀。
自从汉武帝采纳祠官宽舒的建议,在汾阴脽上建立后土祠,按照祭祀上天的礼仪进行祭祀,而后世又继承了这一做法,在北郊祭祀之外,还在汾阴祭祀后土。
元始年间,王莽上奏废除了甘泉泰畤,恢复了长安南北郊,在正月上辛日或丁日,天子亲自在南郊合祭天地,而后世也因袭了这种做法,大多采用合祭。
从汉朝到唐朝,一千多年间,皇帝亲自到北郊祭祀的,只有魏文帝太和年间、周武帝建德年间、隋高祖开皇年间、唐玄宗开元年间的四次祭祀而已。
宋元丰年间建议专门在北郊祭祀地神,所以宋徽宗政和年间专门祭祀地神共有四次。
南宋(朝廷)南迁之后,就只是由官员代行祭祀而已。
元仁宗皇庆年间,商议夏至专门祭祀地神,没来得及施行。现在应当以经典为依据来确定正确的做法,打算在今年夏至日祭祀方丘(大地),让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从祀。
关于宗庙的说法是:经传称万物以天为本源,人以祖先为本源,所以建造宗庙,来祭祀祖先,以表达报答本源的心意。
德行有厚有薄,所以礼仪制度有隆重和俭省之分,从天子到官员,他们的礼仪制度各不相同。
周朝的制度是天子设立七座宗庙,而《商书·伊尹》说:“供奉七代祖先的宗庙,可以用来考察德行。”
由此可知天子设立七庙,自古以来就有这种制度,不单单周朝是这样。
至于太祖的牌位,百代不迁移,(太祖庙以下)设有三昭三穆(的宗庙),按照世系的次序排列,(除太祖外)亲缘关系尽了就迁移神主(到祧庙),这是拥有天下者通常的礼制。
到了周穆王时,与文王的亲缘关系已尽,其神主应当迁到祧庙;共王时,与武王的亲缘关系已尽,其神主也应当迁到祧庙,因为他们有功德应当被尊为宗,所以都另外建立一座庙,称之为文王世室、武王世室,也都是百代不迁移(神主)。
汉高祖承接秦朝的弊病,未曾设立七庙,到太上皇去世,才诏令各郡国建立宗庙,而对于太祖以上(的祖先祭祀)却没有记载。
惠帝诏令有关官员建立原庙,又把沛宫作为高祖庙,还在陵墓旁边建立寝园庙。
自此之后,每位皇帝就建立一座庙宇,不按照昭穆的次序(排列)。
汉景帝尊奉汉高祖为太祖,汉文帝为太宗,汉宣帝又尊奉汉武帝为世宗,(这些庙号的宗庙)都是世世代代不被废除的。
到了汉元帝时期,才废除了郡国的宗庙和皇帝陵墓的寝庙。
光武帝中兴汉室后,在洛阳建立高庙,祭祀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元帝五帝,皇帝亲自到长安的高庙祭祀,长安的高庙祭祀成帝、哀帝、平帝,由京兆尹陪同祭祀。
又在南阳郡舂陵县另外建立四座亲庙,祭祀他的父亲南顿君刘钦,祖父巨鹿都尉刘回,曾祖父郁林太守刘外,高祖父舂陵节侯刘买,每年按时由当地郡县官吏陪侍祭祀。
到明帝留下遗诏,将牌位(神主)藏放在光烈皇后(阴丽华)的更衣室旁边的别室里。
此后的皇帝相继继位,都把先帝的牌位安放在世祖庙中。
由此形成的同堂异室的制度,到元朝也没有谁能改变。
唐高祖追尊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在长安立了四座庙。
唐太宗商议设立七庙,空出太祖的神位。
唐玄宗制定制度,建立九室,祭祀八代祖先。
文宗名李昂,是穆宗的次子,母亲是贞献皇后萧氏。
开成年间,礼官认为景帝在唐高祖、太宗创业时受封,是有大功的君主,其宗庙世世代代不迁移,亲缘关系已尽的君主,按照礼制应当迁其神主到祧庙,到了禘祭、祫祭时,则像往常一样合祭。
之后把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合为一代,所以整个唐朝,宗庙通常为九世十一室。
宋朝自从太祖追尊僖祖、顺祖、翼祖、宣祖四位祖先以来,每当遇到禘祭,就按照昭穆次序(宗庙神主牌位的左右位次)相对排列,而空出面向东的尊位。
宋神宗熙宁年间,尊奉僖祖为太庙的始祖,到宋徽宗时,把太庙的神主室增加到十个,其中有五宗不迁庙。
崇宁年间,采用王肃的说法,认为两位远祖(二祧)在七代之外,于是建立九庙。
宋高宗南渡后,祭祀九代祖先。
到了宁宗时,开始另外修建四祖殿,从而端正了太祖面向东的尊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zjsw.org)白话明太祖实录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