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日,漳州府通判王祎上疏说:“臣听说自古以来,帝王平定天下、成就大业后,必定会祈求上天赐予长久国运,以此作为千秋万代的谋划。
而祈求的关键,在于君主自身修养德行。
君主德行修养好了,上天的眷顾自然不会停止。
《尚书》说:‘上天不分亲疏,只辅助有德行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君主修养德行的要点有两个:一是心存忠厚,二是为政宽大。这两点是君主德行的核心。
因此,周王朝凭借忠厚开国,奠定了八百年基业;汉朝以宽大为政,成就了四百年帝业。
史书的记载,是不可否认的。
陛下拥有非凡的资质,怀着大有作为的志向,历经十年艰辛,成就大业,即使是周朝的文王、武王,汉朝的高祖、光武,也未必能超过陛下。
臣私下认为,君主没有比效仿天道更重要的事,也没有比顺应民心更紧迫的事。
上天以化育万物为心意,所以春夏生长养育,秋冬敛藏,都是为了化育万物。
其间雷霆霜雪,有时会冲击、肃杀,但都是暂时的。
如果雷霆霜雪毫无定时地出现,上天化育万物的心意就会消失。
君主体会上天化育万物的心意,言行举止就务必与上天契合。
否则,上天必定会显示异常来警告。
君主若真能修养德行,难道还不能符合天意、承受上天眷顾吗?
这是我希望陛下效仿天道的原因。
百姓依靠君主生存,所以君主看待百姓的祸福,应如同自己的祸福一样,因为君臣本为一体。
古代说‘藏富于民’,是说索取要有节制。
索取有节制,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陛下最近发布善政,减少茶税、免除军需、减免边境郡县租税,百姓感激喜悦,或许能过上安稳日子。
但如今浙西已经平定,租税增多,征收赋税仍有可减免之处,这是我希望陛下顺应民心的原因。
效仿天道、顺应民心,内心就会自然忠厚,施政就会自然宽大,祈求上天长久庇佑的方法,没有能超过这个的。
如今陛下建国之初,正要制定法律典章,需要讨论的制度礼仪很多,臣不敢一一列举,仅冒昧提出帝王治国的关键,希望陛下不要当作儒者的老生常谈,而能予以关注。”
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丙子日,皇帝对中书省大臣说:“任命官员的原则,是根据才能授予官职。
就像优秀的工匠对待木材,无论大小曲直,都能各尽其用,这样就没有废弃的材料。
人也是如此,有大才能的人或许缺乏小技能,有小技能的人不足以担当大事,任用人才的关键在于考察是否合适。
骅骝这样的骏马,能穿越险阻、远行千里,但若让它去抓兔子,还不如猎狗;铅刀能切割腐朽之物,但若要分解全牛,就必须用锋利的刀。
所以国家用人,应根据各自才能安排,不能一概而论。
否则,人才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朝廷也会有缺人的忧虑。”
骁骑右卫千户陈谅在古北口巡逻,抓获了貊高的部将李德明、刘答失帖木儿、谢文振、尹野闾等三十九人后返回。
丁丑日,派官员到先师孔子庙举行释奠礼。
当初,礼官上奏说:“按照周朝制度,凡是开始建立学校,一定要向先圣先师行释奠礼。
各类学校,春夏祭祀先师,秋冬也一样。
汉代儒者认为,先圣是周公或孔子,先师是传授礼、乐、诗、书的官员,比如传授礼的高堂生、传授乐的制氏、传授诗的毛公、传授书的伏生,这些人可以称为先师。
大概四季学习,是为了掌握其中道理,所以释奠礼各自祭祀传授学业的老师,不涉及先圣。
只有春秋合乐时,天子视察学校,有关部门才会统一祭祀先圣先师。
由此,汉代的释奠礼也大略可见了。
魏正始年间,朝廷派太常在辟雍举行释奠仪式。
晋朝的释奠礼都在国学举行。
东晋的成穆皇后、孝武帝都曾亲自参加释奠礼。
隋朝制度规定,国子监每年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的第一个丁日,祭祀先圣、先师。
州县学校则在春秋两季的第二个月举行。
唐朝初期,释奠礼祭祀儒家先圣先师。
官员自己担任主祭,祭祀文中直接写博士姓名,称“敢昭告于先圣”。
许敬宗上奏请求让国子祭酒担任初献,祭祀词称“皇帝谨遣”,仍让司乐担任亚献,博士担任终献;县学则让县令担任初献,县丞担任亚献,主簿和县尉共同担任终献,作为永久制度。
武德、贞观年间,皇帝都在二月亲自到国子监举行释奠礼。
开耀、景龙年间,都是皇太子到太学行释奠礼。
开元年间,下诏规定春秋释奠礼由三公代理主持,写入常规礼仪。
若遇大型祭祀,就用仲丁日(每月第二个丁日),州县则用上丁日(每月第一个丁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白话明太祖实录请大家收藏:(m.zjsw.org)白话明太祖实录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