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振兴工商。开矿需因地制宜,通商应海陆并进。我国物产丰饶,当广开财路......
其五,强军卫国。北有女真觊觎,海疆亦需防备。坚船利炮方为立国之本......
“六曰兴修水利,白银入库,当为死物,如不流转,亦无益处。白银与粟米不同,不必长久积攒。农为国之本,水乃农之命,水利兴则农业旺。国家出银,于江河湖泊之畔、农田灌溉所需之处,修建堤坝、沟渠等水利。既可防洪抗灾,又能灌溉农田,提高亩产,保障万千百姓生计,进而赋税愈宽……”
“七曰改革吏治,新法当用新人,恩科之后,天子门生为陛下不二人选。重策论,弱经义,苦读书生,不懂百姓疾苦,如何行新政之惠利于民?知圣贤之言则能忠君,然体民间之疾苦方可谓忠于民。忠君爱国,正如此也。”
“……”
“政通人和,民富国强,为陛下之所愿,亦为天下之所愿矣。望陛下明断利弊,行果断之举,革旧立新,开万世太平。”
隆佑帝的手微微颤抖着读完奏折。
不明就里的夏守忠暗自忧虑,陛下如此激动,恐怕又要龙颜大怒。
出乎意料的是,隆佑帝突然连声叫好。
“好,好,好!正合朕意,环环相扣,国运可期。朕当召集群臣共议,只是若在朝堂之上……”
新政虽好,却触及多方利益,仅清籍核田一条,就必然招致士绅权贵的强烈反对。若将此奏疏公之于众,岳山必将成为众矢之的。
隆佑帝既赏识岳山之才,又不愿他身陷险境,一时难以决断。
皇后适时进言:“可将此折多誊抄几份,稍后与百官传阅议事。陛下只需说是得隐士献策即可。谁能想到这出自少年之手?”
隆佑帝颔首道:“爱卿所言极是,只是委屈岳山了。”
忽又问道:“林如海之女年几何?”
皇后素来疼爱林如海的孤女,常有书信往来,闻言答道:“尚不足十岁,约莫九岁半。”
“此女聪慧过人,虽因丧母之痛心存戒备,但与岳山相处甚欢。”
“岳山心细如发,不似寻常武将粗豪,确是天作之合。”
隆佑帝沉吟道:“确实年幼。待沧州赈灾归来,还需两三年光景。待他们返京时,朕再下旨赐婚不迟。”
林如海究竟作何打算,朕倒比他还要着急,仿佛嫁女儿的是朕一般。
帝后膝下无女,皇后却格外喜爱女孩,自见过林黛玉后,更是疼爱有加。
皇后闻言接话道:他怕是早有此意,只是黛玉年纪尚小,不便开口罢了。如岳山这般佳婿,世间难寻。林御史怕是要欢喜得夜不能寐了。
隆佑帝略一颔首,也罢,朕且修书一封问问他的意思。本想赏赐岳山,偏他赈灾未归,倒不好寻由头。索性先赏林如海,横竖将来都是岳山的。
见夏守忠去而复返,隆佑帝问道:林如海近日在忙些什么?
夏守忠躬身答道:东南倭寇势颓,与之勾结的地方豪族亦渐式微,林大人正借机大力清剿私盐。
隆佑帝满意道:甚好。就以剿盐之功赏他,赐庄田宅邸,再从皇后宫中挑些首饰头面,留着日后给黛玉添妆。去办吧。
奴婢遵旨......
......
太和殿早朝,果然如隆佑帝所料。
群臣议政,依旧争执不休,未有定论。
连年征战损耗,国库入不敷出,众臣却仍拿不出个章程。
当真满朝无人可用?
隆佑帝心如明镜——非是不能,实乃不愿。
若要充盈国库,势必触动某些人的利益。加赋于民,皇帝断然不肯;而利益受损者,多是朝中权贵。
无论这番争执是故作姿态,还是形势所迫,隆佑帝此番却已准备周全。
待百官再度争论时,皇帝向夏守忠递了个眼色。净鞭三响,殿中顿时肃静。
今日不必再争。诸位且先传阅此文,再行议论。
两列内侍鱼贯入殿,将誊抄的《本朝国事十论札子》分发给前排重臣。
从王公贵胄到六部要员,人手一册。
接到奏疏时,众人皆面露困惑,不知天子意欲何为。
待细看其中内容,无不神色大变。
这封奏疏条理分明,既指明治国方略,又为皇帝勾勒出宏图远景。若诸事顺遂,确可实现这太平盛景。
这些宦海沉浮数十载的老臣,一眼便看出其中利害,更明白此举对己身及背后势力的影响。
国事艰难,要不要变革?
自然要变。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此乃臣子本分。
可若要割自己的肉,又有几人甘心?
望着群臣变幻不定的神色,隆佑帝心中大畅。
他非年少登基的懵懂君王,平日容臣子争论,非是不明事理,实因胸中尚无万全之策,难料政令推行之果。
故选择静观其变。
朝堂决策关乎天下兴衰,身为九五之尊,岂能不慎之又慎?
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不明是非,不辨忠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红楼:我的护卫生涯从黛玉开始请大家收藏:(m.zjsw.org)红楼:我的护卫生涯从黛玉开始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