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好!”人参精的须子晃了晃,像在拍胸脯,“咱给你开个‘清湿热退黄套餐’,把身体里的‘水沟’通了,黄疸就退了!秋雁丫头,你记着,这方子得用茵陈蒿汤加减,再加上咱刚采的石龙芮,正好对症!”
秋雁赶紧拿笔,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参爷爷,您说具体点,每味药多少量?煎药有啥讲究?”
“听我给你数!”人参精的声音透着股自信,“咱这方子是‘清热利湿、退黄解毒’的路子,每味药都有分工:
- 茵陈15g(先煎) 是‘祛湿小先锋’,得先煎20分钟,让它的祛湿劲先跑出来,像给身体里的‘水沟’先冲一遍,把大的湿气冲掉——茵陈治黄疸是老本行,没它可不行;
- 石龙芮12g(鲜用,焯水) 是‘清湿热小卫士’,刚采的鲜药,清湿热的劲比干药足,焯水去毒,既能清湿热,又不伤人,像给‘水沟’清垃圾,把湿热毒都清掉,跟茵陈搭伙,退黄的劲能翻倍;
- 栀子10g 是‘清热小灯笼’,能把身体里的热火‘吹’灭,湿热里有热,得用栀子清热,不然热不消,湿也难去——它就像给‘火灶’浇凉水,火灭了,湿才好排;
- 大黄6g(后下) 是‘排毒小火车’,能把身体里的湿热毒顺着大便排出去,后下是因为它的劲太猛,煮久了会伤脾胃,像火车开太快会翻车,得控制火候,拉得太厉害就减点量;
- 茯苓12g 是‘健脾小海绵’,能把身体里的湿气吸掉,还能健脾——湿热容易伤脾,脾是‘运化水湿’的,脾不好了,湿更难排,茯苓能护着脾,不让脾受伤;
- 猪苓10g 是‘利水小管子’,能把身体里的湿通过小便排出去,跟大黄一搭,一个通大便,一个利小便,双管齐下,湿热排得更快,像给‘水沟’开了两个出口;
- 甘草6g 是‘调和小胶水’,能把所有药的劲拧到一块儿,还能护着脾胃,不让大黄和石龙芮的劲太猛,伤了身子,就像给队伍找个指挥员,不让大家乱冲。”
梁大宽补充道:“张大哥,这方子每天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服完药可能会拉肚子,这是正常的,是湿热毒排出来了,别慌。要是拉得太厉害,就减点大黄的量,或者停一天再喝。”
“还有外治的法子!”人参精生怕漏了什么,赶紧插话,“药渣别扔!加石龙芮5g(鲜的,焯水)、茵陈5g、生姜3片,再煮20分钟,放温了(40度左右,用手背试,不烫就行),用毛巾蘸药汁敷肚子,每次敷20分钟,每天两次。敷的时候顺时针揉肚子,像给‘水沟’顺方向,让湿热更容易排出去——这法子能直接把清湿热的劲送到肚子里,比单用内服快一倍,你试试就知道!”
秋雁把外治方法记下来,抬头问:“张大哥,生活上有啥要注意的?得跟您说清楚,不然药吃了也白搭。”
“这可得重点说!”人参精的声音提高了些,像在喊话,“张大哥,你先把酒戒了!你那半斤白酒,跟给身体灌‘湿毒油’似的,越喝湿热越重,黄疸越难好,再喝下去,肝都要受不了了——肝是‘疏泄’的,肝堵了,湿热更难排,听我的,先把酒瓶子扔了!”
张建国赶紧点头,脸都红了:“我戒!我戒!以后再也不喝酒了,打死都不喝了!”
“还有油腻的,红烧肉、炸丸子、猪头肉,别吃了!”人参精接着说,“那些玩意儿像给‘水沟’扔油腻的抹布,堵得更死,吃了腹胀更厉害,还会加重黄疸。多吃点清淡的,比如小米粥、冬瓜汤、绿豆汤——小米粥养胃,冬瓜汤利水,绿豆汤清热,都是‘清湿热小帮手’;多喝温开水,别喝冰水,冰水会把湿热堵在身体里,像关着门不让湿热出去,反而更糟;别熬夜跑长途了,熬夜伤肝,肝不好了,湿热更难排,先歇几天,等黄疸退了再干活,身体是本钱,别拿命换钱!”
它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别吃辛辣的,比如辣椒、花椒、大蒜,那些会助火,让身体里的热更旺,像给‘火灶’添柴,越烧越旺,黄疸也难好。要是想吃重口的,等好了再吃,现在先忍忍!”
张建国听得连连点头,脸色也好看了点:“我记着了!以后都听您的,清淡饮食,不喝酒,不熬夜!”
“张大哥,我现在就去抓药,你先坐着歇会儿,喝杯温开水,我给你拿点冬瓜汤,先垫垫肚子,别空着肚子吃药,伤脾胃。”秋雁收起笔记本,转身走向中药柜。她拿起戥子,动作熟练地抓药:茵陈是青绿色的,带着点绒毛,闻着有股清苦的味;石龙芮是处理好的鲜药,深绿色,捏着软乎乎的;栀子是橙黄色的,像小灯笼,闻着有股清香;大黄是棕褐色的,断面有放射状纹理,闻着有股苦味;茯苓是白色的块,质软,捏着有点粉;猪苓是黑色的块,有皱纹,摸起来有点硬;甘草是棕红色的,有甜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参仙医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参仙医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