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好!”人参精的须子晃了晃,像在拍胸脯,“咱给你开个‘理气消食套餐’,把肚子里的‘气堵’和‘食积’都清了,肚子就不胀了!秋雁丫头,你记着,这方子得用厚朴温中汤加减,再加上咱刚采的凹叶厚朴,正好对症!”
秋雁赶紧拿笔,笔尖在纸上沙沙响:“参爷爷,您说具体点,每味药多少量?煎药有啥讲究?要不要加艾灸?”
“听我给你数!”人参精的声音透着股自信,“咱这方子是‘温中理气、消食导滞’的路子,每味药都有分工:
- 凹叶厚朴12g(干用,要是有鲜的用15g) 是‘理气小风车’,刚剥的鲜树皮劲足,干树皮得先泡10分钟再煎,它能把肚子里的‘气堵’吹开,让气排出去——凹叶厚朴治腹胀是老手,没它可不行;
- 陈皮10g 是‘理气小温和’,能把肚子里的气‘顺’下去,气滞容易生痰,陈皮能化痰,不然痰和气裹在一起,胀更难消——它就像给‘歪了的烟囱’正正位,位正了,烟才好排;
- 枳壳9g 是‘扩肠小喇叭’,能把肠子‘撑’宽点,让食积和大便走出去,食积容易堵肠,肠窄了,便更难通,枳壳能扩肠,让便慢慢走——它就像给‘挤窄的巷子’拓宽,宽了,人才能过;
- 麦芽15g 是‘消食小磨盘’,能把肚子里的食积‘磨’碎,你吃了冷豆腐,食积在胃里,麦芽能消积,让食积化了——它就像给‘结了块的面团’揉开,揉开了,面才能煮;
- 生姜3片 是‘温中小暖炉’,能把肚子里的寒‘暖’化,你吃了冷豆腐,胃里有寒,生姜能温胃,让寒散了——它就像给‘凉了的灶膛’添点火,火着了,灶才好热;
- 茯苓10g 是‘祛湿小海绵’,能把肚子里的湿‘吸’走,舌苔白腻是有湿,湿裹着气和食,胀更难消,茯苓能祛湿,让湿没了——它就像给‘湿了的棉絮’拧干,干了,棉絮才好轻;
- 生甘草6g 是‘调和小胶水’,能把所有药的劲拧到一块儿,还能护着脾胃,不让凹叶厚朴的劲太猛,伤了身子,就像给队伍找个指挥员,不让大家乱冲。”
梁大宽补充道:“王大妈,这方子每天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煎的时候记得先把凹叶厚朴泡10分钟,再和其他药一起煎25分钟就行。服完药可能会觉得老放屁,这是正常的,是气在排,别慌。要是觉得肚子有点疼,就减点枳壳的量,或者饭后再喝。”
“还有外治的法子!”人参精生怕漏了什么,赶紧插话,“晚上睡觉前,用艾灸灸中脘穴(肚脐上四寸,大概五根手指的距离),每次灸15分钟,艾灸的温劲能顺着穴位钻进肚子,帮着凹叶厚朴理气,还能暖胃——灸的时候别太近,不然会烫着,用个艾灸盒罩着,温度以不烫皮肤、有点暖为好。每天灸一次,跟吃药搭着来,胀消得更快!”
秋雁把外治方法记下来,抬头问:“王大妈,生活上有啥要注意的?得跟您说清楚,不然药吃了也白搭。”
“这可得重点说!”人参精的声音提高了些,像在喊话,“王大妈,你先别吃冷的!冷豆腐、冰汽水这些,都是‘堵气’的,吃了会让肚子里的寒更重,气更难排,像给‘气堵’加了层冰壳,冻得更厉害,再吃冷的,可能还会胀得更狠——以后磨豆腐的时候,记得带个保温桶,装点热粥,别再吃冷豆腐了,要是饿了,先喝口热粥垫垫,别像这次似的,不当回事!”
王大妈赶紧点头,脸都红了:“我记着!我记着!以后再也不吃冷的了,饿了就喝热粥!”
“还有,别生闷气!”人参精接着说,“跟老伴拌嘴、磨豆腐着急,都是‘肝气郁’的根,气郁了,肚子里的气更难通,像给‘堵了的烟囱’又塞了把灰,堵得更死。以后磨豆腐的时候,听听小曲,跟买豆腐的街坊聊两句,别老皱着眉;要是跟老伴拌嘴了,就出去走两步,气顺了再回来——气顺了,肚子里的气才好排,比吃啥药都管用!”
王大妈听得连连点头,脸色也好看了点:“我记着了!以后都听您的,不吃冷的,不生气,听小曲!”
“王大妈,我现在就去抓药,你先坐着歇会儿,喝杯陈皮水,我刚泡好的,先理气,别空着肚子吃药,伤脾胃。”秋雁收起笔记本,转身走向中药柜。她拿起戥子,动作熟练地抓药:凹叶厚朴是深褐色的卷筒状树皮,闻着有股辛辣香;陈皮是橙黄色的,带着点清香;枳壳是黄绿色的,像小灯笼,闻着有股药香;麦芽是淡黄色的,带着点谷香;茯苓是白色的,切成小块,闻着没什么味;生姜是浅黄色的,带着辛辣;生甘草是棕红色的,有甜味。
抓完药,秋雁想起医堂里正好有梁大宽带回来的鲜凹叶厚朴,赶紧去拿了块,泡在温水里10分钟,再和其他药一起放进药罐,加水没过药两指,点火煎药。药罐里的水慢慢烧开,辛辣香混着清香飘出来,弥漫了整个医堂。王大妈坐在诊桌旁,喝着陈皮水,不时摸两下肚子,脸上的愁容少了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参仙医路请大家收藏:(m.zjsw.org)参仙医路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