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的效率很高,或者说,他对于能够“分谤”和扩大势力范围这件事过于热情。
他很快说服了何太后(何太后对给袁家官职没什么意见,只要不影响她和她儿子的地位就行),以皇帝和太后的名义,正式下诏。
袁绍被任命为司隶校尉,袁术被任命为后将军,镇守南阳。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袁绍接到任命时,正在与许攸等人议事。听完诏书,他脸上依旧是那副谦恭沉稳的表情,谢恩领旨,但袖中的手却微微握紧。
司隶校尉!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他再清楚不过,监察百官,部分兵权,这意味着他袁本初正式从大将军的高级幕僚,一跃成为了手握实权的朝廷重臣!
他的谋划,他的野心,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许攸等人更是喜形于色,纷纷道贺:“恭喜本初兄!得此要职,大业可期矣!”
在他们看来,这是何进更加依赖袁绍的信号,也是士族集团权力扩张的标志。
袁绍矜持地笑了笑,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皆是大将军提携,太后、陛下信重。绍唯有竭尽所能,报效朝廷,辅佐大将军,稳定京畿。”
话虽如此,但他心中已经开始盘算,如何利用这个职位,安插更多袁氏门生故吏,进一步掌控洛阳及周边地区。
而另一边的袁术,反应则截然不同。
他接到后将军的印绶时,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得意洋洋的大笑!
“哈哈哈!后将军!南阳!好!太好了!我就知道,以我袁公路之才,岂能久居人下!”他挥舞着诏书,对身边的谋士和武将们炫耀,
“看到没有?朝廷还是知道谁才是真正的大才!南阳!那是光武帝起兵之地,富庶繁华,兵家必争!让我去镇守南阳,真是英明决策!”
他自动忽略了这是皇帝和大将军的共同决定,也懒得去深思背后的含义,只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是自己才华终于被认可的证明。
他甚至觉得,比起那个只能在洛阳当个“校尉”的兄长袁绍,自己这个出镇一方的“后将军”更加威风,更加实惠!
“哼,袁本初不过仗着长子身份,平日里对我指手画脚,如今我袁公路亦为朝廷重将,看他日后还如何摆兄长的架子!”
袁术志得意满,已经开始盘算到了南阳之后,如何招兵买马,扩充实力,甚至……将来未必不能有更进一步的可能。
袁氏兄弟的得势,自然引起了何进阵营中一些非袁系人物的微妙不满,但碍于何进的权威和袁家的势力,也不敢多言。
而何进,在最初几天志得意满之后,渐渐发现事情似乎并不像他想的那么完美。
首先,袁绍就任司隶校尉后,确实雷厉风行,开始大力整顿京畿治安,排查“宦官余党”,但在这个过程中,安插了大量亲信,许多关键岗位都换上了袁家的人或者投靠袁绍的人。
虽然这些人名义上还是听命于大将军,但何进隐隐觉得,自己对洛阳的掌控力,似乎不如以前那么如臂使指了。
其次,袁术那边更离谱。这家伙得了官职后,迫不及待地就要点兵前往南阳,临走前几乎搬空了大将军府的武库和粮仓,美其名曰“为国镇守,需充足准备”,气得何进管家直跳脚,又不好阻拦。
而且袁术一路上张扬无比,仿佛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袁公路高升了,这让何进觉得有点丢脸,也开始怀疑这家伙去了南阳还会不会听招呼。
更让何进心烦的是,他按照小皇帝的建议,派人去催促董卓加快行军,并严令其抵达后必须在洛阳西郊渑池一带驻扎,无令不得靠近京师;
同时又派人告知丁原,朝廷念其镇守北疆辛苦,只需派遣一部精锐,由大将吕布率领入京即可,主力仍留并州防备胡人。
丁原那边很快回信,表示谨遵朝廷旨意,已令吕布点齐五千并州铁骑,不日即出发前来洛阳,并大大赞扬了一番朝廷体恤边将、顾全大局的“英明决策”。
但董卓那边,却出了问题!
派去的使者回来禀报,说董卓军中风寒流行(其实是刘辩让穆顺散播的谣言起了一点作用,加上董卓故意夸大),士卒病倒不少,行军速度被迫放缓。
董卓本人则表示,既然朝廷有令,他自当遵从,但希望朝廷能多拨发些粮草医药,以安军心,并表示他会尽快赶路。
放缓行军?要粮要药?何进一听就火了!这董卓,分明是找借口拖延,甚至是在讨价还价!
他立刻就想再次严令催促,甚至想威胁董卓若不尽快到来,就治他的罪。
但就在这时,袁绍来了。
袁绍新官上任,正想表现,听说董卓拖延,便来向何进献策:“大将军,董卓跋扈,其心叵测,如今竟敢借口拖延,实为大不敬!
然其手握重兵,亦不可过于逼迫,以免其狗急跳墙。
在下之意,不若暂且应其所求,拨付部分粮草,先稳住他。
同时,可令吕布率并州铁骑加快速度入京。待吕布精锐一到,京师防务大增,届时董卓若至,见我军容鼎盛,亦不敢造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汉祚永固:少帝刘辩逆袭录请大家收藏:(m.zjsw.org)汉祚永固:少帝刘辩逆袭录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