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建州蒲城县有户声名显赫的大户人家,家中珍宝无数,金银珠宝在库房里熠熠生辉。然而,一夜之间,灾祸降临,这些珍宝竟被盗贼席卷一空,库房里只剩一片黯淡的金光,损失之惨重,令人咋舌。
彼时,蒲城县的县令乃陈树谷。此人聪慧过人,断案如神,在当地颇有威望。接到这起大案后,陈县令不敢有丝毫懈怠,立刻派遣得力衙役展开调查。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衙役们很快便锁定了几个嫌疑人,并将他们带到了县衙。
在县衙的大堂之上,陈县令亲自审问这几个嫌疑人。可无论他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几个人都声泪俱下地拼命喊冤,谁也不肯承认自己就是那可恶的盗贼。由于缺乏关键的证据和线索,案件的审理很快便陷入了僵局,陈县令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思索破局之法。
陈县令深知,此案不能仅靠常规手段来侦破,必须智取。他日夜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绝妙的计策。原来,他听闻城南有一座古庙,庙里有一口大钟,在当地百姓口中传得神乎其神,仿佛这口钟拥有着神奇的法力。陈县令觉得,或许可以借助这口“神钟”来找出真正的盗贼。
说干就干,陈县令立刻吩咐衙役们小心翼翼地将大钟运到县衙的后院。为了营造出神秘的氛围,他们用厚厚的布幔将钟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只留下一个入口。同时,陈县令又暗中吩咐自己的亲信,偷偷用墨汁将那口大钟的表面整个涂黑,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第二天,陈县令召集了全城的百姓,郑重其事地宣布:“诸位乡亲,今日召集大家前来,是要让大家知晓,城南古庙的这口大钟,实乃灵物!它能辨善恶、断是非,尤其是对小偷,只要一摸它,钟就会发出警告的声响!”这话一出,百姓们顿时炸开了锅,纷纷交头接耳,觉得这事儿实在稀奇。而那几个嫌疑人听了,心中也不禁暗自心惊,脸上露出慌乱的神色。
接着,陈县令命人将大钟安置妥当,并举行了一场极为庄重的祭祀仪式。他身着官服,对着大钟虔诚地叩拜祈祷,嘴里念念有词,仿佛真的在与神灵沟通一般。整个后院的气氛变得格外神秘严肃,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笼罩着众人。
仪式完毕后,陈县令将那几个嫌疑人带到围帐前,指着里面说道:“你们按顺序进去摸一下这口神钟。这口神钟灵验得很,不是小偷的人去摸它,它一点动静都不会有;可要是小偷的手一碰,它立刻就会响起来。既然你们都说自己是冤枉的,那现在你们一个一个进去,都摸一摸这口钟。”
第一个嫌疑人战战兢兢地走进围帐,在里面小心翼翼地摸了一下,然后紧张得脸色发白地走了出来。后面的嫌疑人依次进去,也都按照要求摸了一下钟。轮到最后一个叫李四的人时,只见他站在围帐外面,脸瞬间变得煞白,两条腿也不受控制地直打哆嗦,在原地磨蹭了好半天,才慢吞吞地挪了进去。可刚进去没一会儿,他又慌慌张张地跑了出来,那模样就像见了鬼似的。
就这样,每个嫌疑人都摸了钟,可是始终没有听到钟响。众人面面相觑,心中都充满了疑惑:难道这几个人都不是贼?
就在大家满心疑惑之际,只见陈县令一声令下:“来人啊,检查他们的手!”衙役们立刻挨个检查嫌疑人的手心。只见前面进去的人,手上都沾着明显的黑墨汁,显然是摸过那口被涂黑的大钟。唯独李四手上干干净净,一点墨迹都没有。
陈县令盯着李四,眼神如刀子一般锐利,大声喝道:“大胆窃贼,你做贼心虚,不敢真的摸钟,还不从实招来!”李四一听这话,顿时如遭雷击,“扑通”一声瘫倒在地。他知道,自己再也瞒不住了,哆哆嗦嗦地交代了全部的盗窃罪行。
原来,李四真信了神钟能辨盗贼的说法,害怕自己一摸钟就会发出声响,暴露自己的罪行。所以进去后碰都不敢碰一下,就赶紧跑了出来,本以为这样可以蒙混过关,哪知道这恰恰暴露了他内心的恐惧。
就这样,陈县令巧用妙计,利用盗贼做贼心虚的心理,成功破了这桩悬案。从此以后,“做贼心虚”这个成语就随着陈县令神钟辨盗的故事在当地广泛流传开来。
“做贼心虚”,指的是做了坏事,怕人知道,心里老是不安。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了不法行为或者亏心事后,举止反常,害怕暴露。其近义词有“贼人心虚”,反义词则是“问心无愧”。
喜欢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请大家收藏:(m.zjsw.org)成语故事寓言故事合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