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荔此时突然想起后面的犁子,心里“咯噔”一下,急忙快步走到木犁跟前。
他定睛一看,只见这部犁子的犁头是用精铁锻造,呈三角形,宛如一个放大的箭头,前端尖锐无比,后部微微隆起,呈空心状,固定在一根竖向水平的木块上。
那木块足有两尺多长,前后各竖着一根略向后倾斜的木头,前端的木头稍短,也有两尺来长;后端的木头则有胳臂般粗细,足有五六尺高,在后端木头下方一尺左右的地方,用一根横向的木头以卯榫结构连接着,向前方伸出去五六尺长,而刚才套在他身上的绳索,正是从这根横木的圆孔中穿出。
韦坊看到子荔那好奇又专注的模样,主动介绍道:“兄弟,这铁犁由犁辕、犁铧、犁底、犁壁和犁梢等部件构成。你看,这是犁辕,它是连接犁铧和犁底的关键,支撑着整个犁体呢。”说着,他指了指那根长长的木杆,“这铁制的犁铧,主要是切开翻转土壤。”
子荔一边听,一边认真地看着韦坊所指的部位。韦坊接着说:“这是犁底,在犁铧下方,能稳定犁体,防止犁铧在耕作时过度深入土壤,保证犁地的效果。”
子荔轻轻点了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领悟。
“还有这犁壁,在犁铧的后方,它能把翻起的土壤推向一侧。而这犁梢,也叫把手,是操作握持的部分。另外这是犁衡,能稳定犁具。”韦坊详细地讲解着,子荔听得全神贯注。
子荔看到中间垂直的木柱上有几个孔,上面还有一个插销,感到十分奇怪,连忙指着问道:“韦坊兄,这是什么东西呀?”韦坊笑了笑,耐心地解释道:“这是犁箭,通过调整犁箭在犁辕上的位置,就可以改变犁铧入土的深度,从而调节犁耕的深浅,要想深耕就把犁箭往上调;要是浅耕就往下调。”
子荔恍然大悟,不禁感叹道:“没想到小小的犁箭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啊!”
韦坊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好好干,小兄弟,悟性不错嘛。”
子荔笑着说:“大哥,还是你教得好。我从你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韦坊笑着说:“以后要是有什么不懂的,尽管来问我。”
他们说着话,韦坊赶忙过来帮父亲把木犁搬起,调整好方向后,又开始犁新的一行地了。
子荔套上绳索,准备继续拉犁,韦坊看到子荔肩头勒出的发红印痕,心疼地说:“兄弟,看你这肩膀都勒红了,等一下。”说完,他急忙找出一块布,仔细地缠在绳子上,“这样能好点,你再试试。”
这一次,子荔感觉比前面好多了,他眼睛紧盯前面,一步一步稳稳地走着,韦坊跟在旁边,边走边说:“兄弟,犁地一定要知道深耕浅种的道理。不急于播种的地要深耕,这样能保持水分,使土壤更肥沃;需要播种的地要浅耕,这样出苗才好。”
子荔一边听,一边默默记在心里。
犁了几行后,韦坊看到子荔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知道他已经累了,便说道:“兄弟,你来驾辕,我来拉犁,让我父也休息一下。”
“好嘞。”子荔愉快地答应着,他停下脚步,小心翼翼地将绳索套在韦坊身上,随后快步走到木犁的后方,用双手稳稳地扶住扶手。
只见韦坊迈开有力的脚步,木犁深入土中,却歪歪斜斜地向前滑行,犁头下的泥土向一边翻滚,就像小船在浪涛中冲浪一般。
刚开始,子荔没有掌握好技巧,木犁一会儿向左摆,一会儿向右摇,有时还会上下颠簸,犁出来的沟垄很不整齐。
韦坊的父亲平时不太爱说话,但看到这种情况,急忙走过来搭把手,他一边用手调整着木犁的方向,一边低声说道:“这里该向左用劲,那里该向右用劲,要保持木犁上下平衡,就不会颠簸了。”
在老人的帮助下,木犁稳稳地前行了,子荔仔细感受着手中的力度,用心掌握着平衡,就像驾马车一样,慢慢地找到了一点感觉,一行地犁完,他已经能驾轻就熟了。
老人看在眼里,满意地点了点头,口中不停赞叹道:“真是一个干农活的好把式。”
他们在地头休息了一会儿,喝了几口凉水,又继续投入到劳作中,就这样两人来回调换着拉犁和驾辕的角色,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荔的犁地技术越来越熟练,他和韦坊父子二人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他们一边劳作,一边交流着农耕的经验和技巧,韦坊还教给子荔如何辨别土壤的肥力,如何选择合适的种子,如何防治病虫害,子荔如饥似渴地学着,感觉自己知道的越来越多。
当夕阳快要下山的时候,农人们开始陆续回家,韦坊也招呼子荔休息,子荔解下肩上的绳索,看了一眼犁过的土地,足足有十几行,心里涌起一股成就感。
韦坊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道:“干累了吧,子荔兄弟?”
“不太累,还能承受。”子荔笑着回答道。
他们把绳索等工具收拾好,韦坊要扛木犁,子荔急忙阻拦道:“我比你年轻,力气大,还是我来扛。”韦坊见他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坚持,几个人有说有笑地往家走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羌海情缘请大家收藏:(m.zjsw.org)羌海情缘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