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的窗户玻璃缺了几块,用油纸糊着,阳光从缝隙中挤进来,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墙上还留着斑驳的标语痕迹:农业学大寨的字样若隐若现。二十多套旧课桌椅高低不一,颜色各异,但都被擦得干干净净。正面墙上挂着一块旧黑板,是张清远从知青点借来的。
这天下午,林薇和宋卫民早早来到教室做准备。宋卫民一边整理桌椅一边说:二嫂,你看这样行吗?我把年纪小的安排在前面,备考的几个青年坐在后排。
林薇点点头,用手帕擦了擦额角的汗:这样好。清远同志说今天要测验一下大家的水平,好因材施教。她说着走到窗前,把糊着窗户的油纸又加固了一下,这天儿真热,下午上课孩子们该受罪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张清远骑着一辆二八大杠来了,车把上挂着一个旧帆布包,里面装满了教材和参考资料。这位北京来的知青今天穿了件洗得发白的的确良衬衫,鼻梁上架着副眼镜,更显得文质彬彬。
抱歉来晚了!张清远停好车,擦了把汗,刚才去公社取了趟资料,明年高考大纲有些调整。
林薇递过一碗凉茶:不急,还有半个时辰才上课呢。什么调整?
张清远从包里掏出一本油印的小册子:语文增加了古文比重,数学也调整了考点。看来咱们得调整复习计划了。
宋卫民接过册子翻看,眉头微皱:这下难度增加了。那几个备考的青年底子薄,得加倍努力才行。他最近一直在村里的杂货铺帮忙,晒黑了不少,但眼神却比以前更加坚定。
所以我才说要因材施教。张清远喝了口茶,我打算把他们分成两组,基础好的直接攻难点,基础差的还得从初中知识补起。
林薇看着墙上贴的课程表:那得增加课时了。现在一周才三节晚课,怕是不够。
是啊,张清远点头,所以我有个想法,咱们得制定个详细的章程,把时间、人员都固定下来。
三人正讨论着,外面传来喧闹声——孩子们来了。
最先跑进来的是虎子,大名叫郑虎,今年十岁,穿着一件明显太大的旧军装,袖子挽了好几道:张老师!王老师!我今天把作业都写完了!他得意地举着一个破旧的作业本。
后面跟着的是小妮子,大名叫赵晓芳,扎着两个羊角辫,怯生生地拉着奶奶的衣角。老太太拄着拐杖,笑眯眯地说:我们家晓芳非要早点来,说怕占不到好座位。
不一会儿,教室里就坐满了人。前排是七八个半大的孩子,后排是五六个准备高考的青年,还有几个旁听的村民挤在门口。
张清远站上讲台,敲了敲桌子:大家安静。今天我们先测验一下水平,好安排今后的教学。
林薇和宋卫民分发试卷时,教室外又来了几个人——李为民带着几个村干部来了。
听说今天要分班测试,我们都来看看。李为民笑着说,这可是咱们村的大事!
测验进行得很顺利。孩子们认认真真地写字算数,青年们更是埋头苦思,教室里只听得到铅笔划纸的沙沙声。
测验结束后,张清远当场批改试卷,林薇和宋卫民则组织孩子们朗读课文。
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李为民对几个村干部说:看到没?这就是咱们村的希望!等这批孩子长大了,咱们宋家屯就不一样了!
会计老王点头:是啊,多亏了这几个年轻人。特别是秀兰,自家生意那么忙,还天天往这儿跑。
妇女主任凌兰说:我听说秀兰为了不耽误教学,都是凌晨就去进货,上午看摊,下午来教书。这么拼,身体吃得消吗?
正说着,林薇那边已经教完了一课,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传遍整个教室。
测试结果出来后,张清远把几个教书的召集到一起:情况比想象的要复杂。孩子们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已经能认几百个字,有的连拼音都不会。备考组也是,最好的已经学到高中课程,最差的连一元二次方程都解不好。
林薇看着测试成绩,若有所思:得分成小班教学。孩子组至少分两个班,备考组也要分层次。
可是咱们人手不够啊!宋卫民为难地说,我还要在杂货铺帮忙,只能抽空来。
张清远想了想:要不这样,咱们制定个详细的排班表,把能调动的人都调动起来。
于是,一场关于排班章程的讨论在课后展开了。
傍晚,宋家堂屋里,几个人围坐在煤油灯下。林薇拿来纸笔,准备记录。
先说说各自的时间。张清远主持讨论,我除了每周一去公社开会,其他时间都可以。晚上最好,那时候知青点没事。
林薇翻看自己的记事本:我每周一、三、五上午要去县城进货,下午能空出来。周二、四全天在摊上,晚上可以。周末生意最忙,实在抽不开身。
楚瑶因为怀孕,不方便长时间站着:我可以在家编些教材,或者教教拼音歌。偶尔去代节课也行,但不能太频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鎏金岁月:妯娌大战请大家收藏:(m.zjsw.org)鎏金岁月:妯娌大战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