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雍与王璨的到来,如同给朔方这台初生的机器注入了最关键的润滑与动能。凌云终于得以从繁杂琐碎的政务中抽身,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他来说更为紧迫的军事建设上。
老师蔡邕也展现出了超乎预期的“护犊”能量与政治智慧。他深知朔方底子薄,光靠缴获难以为继,便再次提笔,以“代理朔方县令”和“待罪老臣”的双重身份,向并州刺史丁原呈送了一份言辞恳切、甚至略带哭穷卖惨的书信。
信中,他极力渲染朔方遭受匈奴劫掠后的惨状(虽已大胜,但对外宣传是惨胜),强调民生凋敝、流民汇聚、恐生变乱的危机,并将凌云等人的奋战轻描淡写地归功于“赖将士用命,侥幸退敌”,最后才“厚着脸皮”恳请丁刺史看在边塞稳定、朝廷颜面的份上,拨发些许钱粮以安民心。
这封信写得极有水平,既满足了丁原“体恤下属”的虚荣心,又点明了可能的风险,还将凌云的实力巧妙隐藏。果然,不久后,丁原大手一挥,再次“慷慨”地拨付了两千石粮食!这批粮食的到来,极大地缓解了朔方粮食压力,让凌云和蔡邕都松了一口气。姜还是老的辣!
而顾雍和王璨,也丝毫没有辜负凌云和老师的期望。
顾雍展现出其历史上作为东吴重臣的卓越治理才能。他接手民政后,第一件事便是彻夜研读凌云提出的“以工代赈”理念,并结合实际情况,迅速制定出详尽的章程。
他将涌入的万余流民重新登记造册,按丁口、技能分类。壮劳力被组织起来,参与修复城墙、开挖水渠、修建房舍、开辟新田;妇孺老者则负责采集、缝补、饲养牲畜等辅助工作。
他规定,凡参与劳作者,每日按工作量领取定额粟米作为报酬。多劳多得,不劳不得。这一政策瞬间激发了流民的热情!
以往被动接受施舍的麻木被积极劳作的干劲取代。原本残破的朔方城墙,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修复、加高、加固;荒废的田地被重新开垦;新的聚居区被规划建设起来……整个朔方,变成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秩序井然,生机勃勃。
顾雍本人则终日奔波,核查进度,处理纠纷,分配物资,神色虽疲惫,眼神却愈发沉稳明亮。
王璨则充分发挥其文采与敏捷的优势。他不仅将往来文书处理得井井有条,更主动承担起教化之责。
他利用工余时间,在城内开设了简易的学堂,亲自教授孩童识字明理,并将凌云的事迹、朔方的法规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在民间传唱,极大地增强了凝聚力和文化认同。
同时,他负责的对外的文书,文采斐然,不卑不亢,很好地塑造了朔方“虽处边塞,犹存礼乐”的形象。
文治方面高枕无忧,凌云便全心扑在了军事上。
他深知,在这乱世,强大的武力才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他从流民中精心挑选出两百名机敏勇敢、有一定骑术基础的青壮,以及五百名体格健壮、意志坚定的汉子。
骑兵全部交给了张辽。张辽得到这支梦寐以求的骑兵队伍,兴奋不已,训练起来近乎疯狂。
他不仅将凌云所授的现代队列、协同理念融入骑兵训练,更结合自己琢磨的骑战技巧,着重训练骑射、马上劈砍、小队穿插迂回。他要求每个骑兵都能在疾驰中稳定开弓,能在混乱中紧跟队形,能如臂使指地执行各种战术指令。
训练场上,终日尘土飞扬,马蹄声如雷,两百少年骑兵在张辽的带领下,如同一群正在磨砺爪牙的幼狼,迅速褪去青涩,散发出凌厉的气息。
步兵则交给了典韦。典韦的训练方式简单、直接、粗暴——极限体能!负重越野、抗击打训练、阵型抗冲击……他亲自示范,要求每一个步兵都必须拥有强悍的体魄和钢铁般的意志。
他的训练场上,吼声震天,汗水与泥土混合。典韦如同一个移动的堡垒,穿梭在队伍中,但凡有偷懒或动作不达标者,迎接他的就是典韦那蒲扇般的大手和雷鸣般的怒吼。
在这位“魔鬼教官”的锤炼下,五百步兵的体能和忍耐力以惊人的速度提升,如同被反复锻打的铁块,逐渐显露出精兵的雏形。
凌云自己则不时巡视两处军营,将更多现代特种作战的小队配合、地形利用、心理威慑等思想,用简单易懂的方式灌输给张辽和典韦,再由他们融入日常训练。
这个冬天,朔方城内外,一派繁忙景象。内政上,顾雍、王璨治理得井井有条,城墙日渐坚固,民心空前凝聚;军事上,张辽、典韦练兵的号子声与马蹄声交织,一支兼具勇武与纪律的新军正在快速成型。
站在修葺一新的城墙上,望着城内袅袅炊烟和城外肃杀的军营,凌云心中充满了底气。文有贤才安邦,武有良将练兵,民心归附,仓储渐丰。
潜龙在渊,蓄势待发。只待春雷一动,便可翱翔九天!
喜欢三国群美传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三国群美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