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朔方城内外一片热火朝天、欣欣向荣之际,来自洛阳朝廷的一纸诏书,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又一颗石子,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涟漪。
未央宫中,龙涎香的气息依旧浓郁,却掩盖不住殿宇间弥漫的陈腐与权谋的味道。龙椅上,汉灵帝刘宏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朝会进行到一半,话题不知怎的,就转到了北疆边塞之事。
大将军何进出班,声音洪亮:“陛下,去岁朔方有捷报,称有义士凌云,聚流民,破胡虏,保境安民,功勋卓着。然朔方自郡治废弃后,久无朝廷命官主持大局,长此以往,恐生边患。
前议郎蔡邕,因罪流放朔方,已历一年。臣闻其在朔方,教化边民,颇有贤名。如今北疆多事,正当用人之际,可否赦免其过,令其戴罪立功,主持朔方事务?”
何进此言,既有拉拢清流名士之意,也确实有稳定边陲的考量。他话音刚落,卢植立刻出列附和:“陛下,蔡伯喈学贯古今,名满天下,昔日虽有不当之言,然流放数载,惩戒已足。朔方新复,百废待兴,正需此等德高望重之臣坐镇,以安民心,以慑胡虏。臣附议大将军之言,请陛下赦免蔡邕,并委以朔方重任。”
清流一脉的几位官员也纷纷出言支持。蔡邕的名声和才学,在士林中确有分量。
然而,就在灵帝面露思索,似有意动之时,一个阴柔的声音响了起来,如同毒蛇吐信。
“陛下,奴婢以为,此事还需慎重。”中常侍张让手持拂尘,微微躬身,脸上带着惯有的谄媚笑容,眼神却闪烁不定,“蔡邕当年妄议朝政,诽谤圣听,其罪非轻。
若轻易赦免,恐天下罪臣皆存侥幸之心,于法度不利。再者,朔方偏远,民风彪悍,蔡邕一介文人,能否真正掌控局面,尚未可知。奴婢听闻,那所谓的义士凌云,在朔方声望极高,俨然一方之主。若贸然让蔡邕委以重任,万一……养虎为患,岂非得不偿失?”
张让的话,阴险而刁钻,既扣住了蔡邕的“罪臣”身份,又隐晦地点出了凌云这个不确定因素,挑动了皇帝对地方势力坐大的敏感神经。他身后几位常侍也纷纷附和,言语间将朔方描绘成一个可能失控的是非之地。
何进与卢植等人闻言,心中大怒,知道这是十常侍不愿看到清流势力在边郡扎根,更不愿看到朔方真的被有效治理,从而断了他们某些可能的灰色利益。双方就在这金殿之上,引经据典,各执一词,争执起来。
龙椅上的灵帝被吵得头疼,他既不想完全得罪何进代表的军方和外戚,也不愿拂了身边这些贴心“阿母”(指张让等宦官)的意思,更懒得去深思北疆那点“小事”。他打了个哈欠,摆了摆手。
“够了!”灵帝不耐烦地打断争吵,“蔡邕嘛……确有才名,流放边陲一年,也够了。赦免其罪,准了。”
张让等人脸色微变,正想再进言,却听灵帝话锋一转:“不过,张常侍所言,也不无道理。朔方那地方,穷山恶水,胡汉杂处,确实不好管。这样吧,蔡邕原职就不必恢复了。他不是在朔方待得挺好嘛,那就让他留在那儿。嗯……索性把朔方郡给他管起来吧!辖临戎、三封、朔方、沃野、广牧、大城六县。反正那几县也没几个人,让他自己去折腾。”
这看似升迁,实则是将蔡邕彻底钉在了边塞,远离了权力中心洛阳。张让等人一听,心中暗喜,这结果虽未阻止蔡邕起复,却达到了将其边缘化的目的,便不再多言。
卢植与何进对视一眼,也知这是目前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至少,蔡邕得到了郡守的正式名分,朔方郡在法理上得以重建,这对稳定边疆有利。卢植立刻趁热打铁:“陛下圣明!然朔方新复,民生凋敝,还需朝廷扶持。可否减免其赋税,以示皇恩浩荡,助其休养生息,更好地为陛下守御北疆?”
灵帝对减免边郡赋税这等“小事”并不在意,只要能让他耳根清净,便随口应允:“准了,免朔方郡三年赋税。拟旨吧!”
当朝廷的使者,带着赦免诏书和升迁的旨意,一路风尘仆仆抵达朔方城时,整个朔方高层都被惊动了。
接旨的仪式在将军府简单举行。蔡邕跪在最前,凌云、顾雍等人跪在其后。当使者用那特有的腔调,宣读完毕诏书内容——“赦免前议郎蔡邕之罪,迁为朔方郡太守,总领临戎、三封、朔方、沃野、广牧、大城六县军政民事,并免朔方郡三年赋税”时,在场众人心情各异。
顾雍、王璨等文士面露喜色,这意味着朔方终于有了朝廷正式承认的行政建制,名正言顺,对未来招揽流民、与周边郡县交往都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免赋三年,这是天大的利好,足以让朔方的根基打得更加牢固!
典韦、张辽等武将则更关注“总领军政”这几个字,目光不由得看向凌云。他们心中只认凌云为主,这圣旨……似乎有些微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群美传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三国群美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