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凌云暗自观察场内诸人,试图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分辨出那些青史留名的人物时,庄园门口忽然传来侍者清越悠长、带着独特韵律的唱名声:“恭迎——慈明公到!”
这一声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庭院内激起了千层浪。原本充斥着各种高谈阔论、丝竹谈笑的喧闹空间迅速安静下来,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扼住了声响。
在场的士人们,无论年长年少,无论出身高低,纷纷不约而同地起身,整理衣冠,目光中带着由衷的敬畏与期待,齐刷刷地望向庄园入口的方向。
只见一位年约六旬、须发皆银白如雪、面容清癯古拙、皱纹中仿佛刻满了智慧与沧桑的老者,在一众气度不凡的年轻子弟的恭敬簇拥下,缓步而入。
他身着最为朴素的深色儒袍,洗得有些发白,步履因年迈而略显蹒跚,需由身旁一位气质沉稳内敛、年约二十七八岁的青年小心搀扶着。
然而,就是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人,当他那双深邃如同古井的眼眸微微开阖时,却自然流露出一种洞察世情变幻的睿智与久居士林领袖地位所积累的、不怒自威的气度。
此人正是颍川荀氏当代的擎天玉柱,名动四海、被誉为“德行高人”的名士——荀爽(字慈明),因其学问渊博如海、品行高洁如雪,在“荀氏八龙”中尤负盛名,故有“慈明无双”之誉。他的意外亲临,无疑将此次雅集的规格和影响力瞬间提升到了令人瞩目的顶点。
搀扶他的青年是其侄荀攸(字公达),面容敦厚温和,眼神却内敛精干,已有大将之风。
紧随其后的几人,更是引得在场所有士子屏息凝神,目光炽热:一位年约二十、容貌俊雅非凡、风姿清逸特秀的青年,神色温和如玉,举止从容,却自有一股不容忽视的沉静气度与领袖风范,乃是荀爽之侄,早已声名在外、被誉为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字文若);
一位年纪稍轻,约十七八岁,神情严肃端正,举止一丝不苟、仿佛一切皆有法度的青年,是来自颍川陈氏家族的俊杰,以知人着闻、严谨守礼着称的陈群(字长文);
还有一位穿着相对随意,不似其他士子般讲究,面容清瘦,但一双眼睛却格外灵动有神,嘴角似乎总噙着一丝若有若无、洞察世情的玩味笑意的青年,乃是出身寒门却以奇谋妙策闻名的奇士戏志才;
最后则是一个看起来年仅十二三岁,身形略显单薄,面色因疏于保养而有些苍白,但一双眼睛却亮得惊人,顾盼之间带着几分与年龄不符的桀骜、疏狂与看透世情的慵懒的半大少年——郭嘉(字奉孝)。
这一行人的出现,几乎囊括了颍川年轻一代中最具智慧、最具潜力、未来最可能搅动风云的顶尖才智之士,他们的到来,让在场的所有士子都心生向往,同时也感到了无形的压力。
荀爽在主位安然坐下,微微颔首示意众人不必多礼。荀攸则代为主持,朗声宣布雅集正式开始。
按照此类雅集的不成文惯例,最初的议题往往聚焦于品评时下风头正劲的人物或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以此引导士林清议的风向,彰显在野力量对时局的关注与影响力。
很快,话题便不可避免地、热烈地引向了近期在北疆声名如同彗星般崛起的“朔方四杰”及其首领凌云!
一位来自河内、口音略显不同的士子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惊叹,却也混杂着深深的不确定与疑虑:“诸位高贤,去岁至今,北疆‘朔方四杰’之名,可谓如雷贯耳,震动边塞。
传闻那首领凌云,本是无名流民之身,竟能于绝境中聚拢人心,抗御胡骑。狼山一役,据说以极其悬殊之兵力,大破匈奴,更敢仅率三骑,效仿古之侠士,深入匈奴王庭腹地,搅得于夫罗部天翻地覆,最终迫使其遣使赔款,牛羊数千!
此等行径,勇猛刚烈则勇猛刚烈矣,然……细细思之,是否过于行险侥幸?近乎古之游侠刺客所为,快意恩仇,恐非治国安邦之堂皇正道啊。”
另一位来自兖州、服饰华美的士子立刻接口,语气中带着一丝居高临下的批判:“王兄所言甚是。观其麾下,典韦、张辽、李进之流,皆被传为有万夫不当之勇,悍勇绝伦,然亦传闻其杀人如麻,凶名在外,匈奴人畏之如虎,称之为‘草原四恶鬼’。如此一味倚重武力,崇尚杀戮,纵然能逞一时之快,慑服蛮夷,然霸道终非王道,刚猛易折,恐非朝廷鹰扬、州郡牧守之长久存续之道。”
但也有人持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位面容朴实、带有冀州口音的士子激动地反驳道:“不然!诸君高居庙堂,岂不闻古训‘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近年来,胡虏屡犯我边塞,屠戮我同胞,劫掠我财货,朝廷屡屡征讨不力,州郡官员或束手无策,或畏敌如虎。”
“当此之时,凌云等人能挺身而出,不计出身,不避斧钺,保境安民,扬我国威于塞外,使凶悍胡人不敢再轻易南下牧马,此乃大功于国,大德于黎庶!岂可以区区‘游侠’、‘霸道’之名轻慢贬低之?吾观其行事,手段或略显酷烈直接,然此正合‘乱世用重典,沉疴下猛药’之理,边塞危局,正需此等霹雳手段,方能震慑宵小,换取安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三国群美传请大家收藏:(m.zjsw.org)三国群美传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