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先生!”刘彻第一个提问。
“朕制作的连弩,机括复杂,部件稍有差池便易卡壳,且耗损极快。如何才能更加坚固耐用?”
他问的,是标准化生产的核心。
不等周墨回答,朱棣已经从旁边挤了过来,他手里拿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画着一艘宝船的潦草剖面图。
“周先生,宝船龙骨朕试了分段式建造,用铁件连接,但那铁件遇水易锈,连接处受浪涌冲击,依旧有松动之险,可有更好的法子?”
嬴政说,“铁。朕要炼钢之法。非百炼钢那般耗时耗力,而是能大规模产出,用以制作你方才所言之农具、车轴、兵刃的法子。”
他的问题,直接从战术层面跃升到了战略工业层面。
“还有朕!”
李世民的声音温和却有力,他不像其他人那样急切,反而像个真正的学生在请教。
“周先生,推广新作物、新农具,固然是好。但势必会触及旧有田亩制度,冲击以土地为生的士族根基。如何推行,方能减少阻力,不至引发动荡?”
他考虑的是社会稳定与改革成本。
武则天的问题则完全是另一个维度,她盯着朱允炆刚刚用过的拼音挂图,眼神锐利。
“周墨,这拼音之法,若能与印刷术结合,岂非能让天下人旬月之间便能识字读书?”
“朕要的,不只是这拼音,朕要的是能将文字、思想、政令,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铺满朕疆域内每一寸土地的方法!”
她的野心,是思想与文化的绝对控制。
一时间,农业、工业、军事、政治、文化,各种问题如同潮水般涌向周墨。
他感觉自己的大脑像是一台过载的服务器,CPU风扇在疯狂尖啸。
“那个……周先生……”刘邦好不容易从人缝里探出头来,脸上带着他那标志性的笑容。
“俺就想问问,俺回去之后,跟萧何、樊哙他们,能不能提这里的事儿?提多少合适?”
“俺怕说多了他们把俺当脑子不好,说少了又没人信。”
这个问题,倒是让喧闹的场面为之一静。
是啊,如何将这些匪夷所思的知识,合理地传递给自己的核心团队,也是个大问题。
周墨被这群千古一帝的热情搞得头晕脑胀,他举起双手,做了个下压的手势。
“停!停!诸位陛下,一个个来!问题都记下了,我一个个解答!”
“汉武帝,您说的标准化问题,核心在于三点:统一的度量衡、高精度的母范,以及流水线式的分工。回头我给您一份工业制图的基础规范,您让工匠先学这个。”
“永乐大帝,船体连接,除了铁件,还可以用更优化的榫卯结构配合防水涂层。我给您找一些现代大型木船的设计图参考。至于防锈,那涉及电化学,咱们得后面再慢慢聊。”
“始皇帝陛下,炼钢,高炉是关键。核心是提升炉温和控制碳含量。我这里有基础的高炉图纸,但材料学是门大学问,您得有心理准备,这需要无数次试验。”
“太宗,改革可以先搞试点。比如在某个郡县,或者在关中地区,先推行,让一部分人先看到好处,再逐步推广。同时,可以用赎买、封赏等方式,给旧士族一些补偿,化解矛盾。”
“则天陛下,思想文化确实是没有硝烟的武器。我可以给您准备了全套的简化字资料和现代排版印刷的流程介绍。至于如何铺满疆域,那就要谈到基层教育体系的建立了。”
“高祖……”周墨看向刘邦,笑了笑,这也是他想知道的问题。
“您可以回去试试,首先我也不了解玉环有没有信息限制机制,所以这一点各位陛下自己决定,大胆尝试吧。”
刘邦一听,心想,最好是没限制,这样回去他就让萧何他们学去,自己可不爱看这鸟语。
周墨口干舌舌燥,一口气讲了快一个小时,感觉身体被掏空。
他看着这群还在奋笔疾书,或者锁眉沉思的帝王们,心中涌起一股荒谬又真实的成就感。
就在这时,刘邦和康熙的身体,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始变得透明、虚化。
“哎?哎哎哎?怎么回事?”
刘邦最先叫了起来,他看着自己正在消失的手,一脸惊慌。
“怎么是我先走的?凭啥!”
康熙则镇定得多,他放下笔,对着周墨微微颔首,眼神里没有意外,只有一丝遗憾和紧迫。
他迅速地将桌上的笔记本和那本刚到手的《新华字典》抱在怀里,动作干脆利落。
“小周!快快快!种子!那个土豆番薯!”
刘邦急得满屋子乱窜,像个没头苍蝇。
周墨也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抓了两大包种子塞到他怀里。
“还有笔记本!字典!”
刘邦手忙脚乱地接过,嘴里还在抱怨。
“怎么就俺和这小子走?不公平!”
光芒一闪,刘邦和康熙的身影彻底消失了。
堂屋里,剩下的帝王们都停下了笔,面面相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祖宗们,时代变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祖宗们,时代变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