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周家老宅的气氛依旧凝固。
晚饭是朱允炆在周墨的远程电话指导下做的。
电饭煲里焖着米饭,高压锅里炖着土豆排骨。
当浓郁的肉香从厨房飘出来时,客厅里那几位面沉如水、各自占据一个角落的帝王,喉结都不由自主地动了动。
饭菜摆上桌,谁也没先动筷子。
朱元璋和朱棣坐一边,康熙和乾隆坐另一边,中间隔着楚河汉汉界,眼神在空中交锋,火花四溅。
李世民、刘彻、赵匡胤这三个“和事佬”坐在上首。
眼观鼻,鼻观心,努力营造出一副“我们是中立的”的假象。
武则天则优雅地给自己盛了一碗米饭,拿起筷子,旁若无人地吃了起来,仿佛这满屋的雄性荷尔蒙和紧张对峙都与她无关。
“都愣着作甚?”她淡淡地瞥了一眼众人,“饭菜不合胃口,还是说,打架打饱了?”
这话一出,气氛更加尴尬。
最终还是朱允炆,这个名义上的主人,端着饭碗,哆哆嗦嗦地开口。
“各位陛下……皇爷爷……先,先吃饭吧。”
“周哥说了,吃饱了,才有力气……学习。”
学习两个字,再次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朱元璋重重地哼了一声,拿起筷子,夹了一块最大的排骨,狠狠地咬了一口,仿佛咬的是某个不孝子孙的脖子。
有了人带头,其他人也陆陆续续地动了筷。
一时间,饭桌上只剩下咀嚼声和碗筷碰撞声。
这是一场沉默的战争,比的是谁吃得快,谁吃得多,仿佛多吃一块肉,就能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就在这时,刘邦和刘秀回来了。
“哎哟,都吃上了?不等我老刘啊!”
刘邦人未到声先到,大咧咧地推门而入,满面红光。
他一进屋,就感觉气氛不对,但这位厚脸皮的汉高祖毫不在意。
他径直走到桌边,从兜里掏出个东西,“啪”地一声拍在桌上。
那是一把崭新的,还带着包装的卷尺。
“瞧瞧!宝贝!”刘邦得意洋洋地炫耀。
“我跟那工头唠了半天,他送我的!这玩意儿叫卷尺,一拉开,能量五米!比他娘的步弓都远!”
“有了这个,以后量地、盖房,那叫一个准!”
说着,他“唰”地一下拉开卷尺,又“嗖”地一下收回来,玩得不亦乐乎。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冲淡了饭桌上的火药味。
皇帝们的注意力都被这新奇的玩意儿吸引了。
“此物竟能屈能伸,内有乾坤啊。”李世民颇感兴趣地凑过去看。
“确是精巧。”赵匡胤也点头称赞。
刘邦更得意了,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今天在工地的见闻。
从混凝土搅拌机讲到吊机,从工人的工钱讲到工头的奔驰车,说得是眉飞色舞,唾沫横飞。
“你们是没瞧见,那工头,就管着百十来号人,出门坐的那铁盒子,比咱的龙撵都快,都舒服!”
“那小子管那叫奔驰!咱以后回去了,也得整一个!不,整十个!一个用来上朝,一个用来打猎,一个用来……”
听着刘邦的畅想,其他皇帝的眼神也变了。
他们今天虽然在屋里打了一架,但心里都憋着一股劲。
这股劲,源于对这个时代的震撼和对自身落后的焦虑。
朱元璋放下了筷子,他想的不是奔驰,而是那日产千斤的水泥。
有了那东西,应天府的城墙能修得多高?大明的驿道能铺多远?
朱棣则在琢磨那吊机。
若是造船厂里有此等神器,那万国来朝的宝船,能造得多大?船队能走多远?
15岁的康熙和50岁的乾隆对视一眼,也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渴望。
什么满汉之争,什么个人恩怨,在超级工程和大国重器的纪录片面前,都显得那么渺小。
他们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打架吗?
不,是为了学习,是为了让自己的王朝变得更强。
想通了这一点,屋里的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
那股剑拔弩张的敌意,渐渐被一种更加复杂的情绪所取代。
那是混杂着竞争、渴望和一丝丝同为落后者的惺惺相惜。
酒足饭饱,朱允炆按照周墨的吩咐,收拾了碗筷,然后打开了堂屋里投影幕布。
“各位陛下,周哥说了,今晚的学习内容,是《华国近现代史》。”
这是周墨专门挑的,上次只给康熙一个人看了。
经过这事后,周墨决定都得看,还打呢,自己人再打再争来争去,最后都得挨外人的打。
一个个的有劲头不如朝外面打去。
“周哥说了,这个必须好好看,谁也不能走神。”
电视屏幕亮起,一个温和而沉稳的男声响起。
康熙立马面色惨白,他看过的,他知道是什么,这次真的要把大清的脸皮摘下来甩在这么多人面前了。
看着身旁还睁着个眼睛瞅的50多岁的孙子,刚刚一起挨打的情谊也没了,真想抽他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祖宗们,时代变了请大家收藏:(m.zjsw.org)祖宗们,时代变了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