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嵬军的训练步入正轨,如同一把在暗室中反复淬火打磨的利刃,寒光渐盛,只待出鞘饮血。山谷工坊的叮当声日夜不息,汤隆痴迷于新的锻造技艺,产出虽仍有限,却已远超梁山旧有水平。王凌峰站在工棚外,看着那熊熊炉火和汗流浃背的工匠,心中却并无太多喜悦。
钱。
这是一个冰冷而现实的问题,如同绞索,正在悄然收紧。
宋江通过宋清掌控的后勤体系,对他的物资限制越来越明显。打造新装备所需的铁料、煤炭、皮革,甚至粮食布匹,拨付时总是拖沓克扣,品质参差,数量也远不足以支撑他预想的扩军与研发。他依靠分润生辰纲得来的私蓄和偶尔“剿匪”所得,虽能勉强维持背嵬军的日常和工坊的运转,但坐吃山空,绝非长久之计。
没有独立而稳定的财源,他的一切谋划,都如同沙上筑塔。他需要钱,需要大量的钱,来购买山寨无法提供或不愿提供的物资,来喂养日益庞大的秘密队伍,来铺就那条通往未来的险峻之路。
梁山泊的主要收入,无非是劫掠过往商旅、攻打周边富户庄园,以及偶尔像生辰纲这样的大买卖。这些皆受制于宋江的决策,且不稳定,更无法由他王凌峰独立掌控。
他必须开辟一条全新的、隐蔽的、且利润巨大的财路。
他的目光,越过梁山的层峦叠嶂,投向了山外广阔的世界,最终锁定在一个看似普通却蕴藏着惊人财富的物品上——盐。
盐,百味之王,生活必需,更是历代王朝严格控制的战略物资,官营专卖,利税重器。私盐,利润巨大,风险极高,但对他而言,却是打破困局的唯一捷径。
他有这个时代无人能及的优势——超越千年的化学知识。传统的煮海为盐,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而他,掌握着“晒盐法”的粗略原理,以及更关键的,利用当地特有卤水或劣质盐矿进行简单提纯、加工,以获取高品质食盐的技术!
思路既定,立刻行动。他再次派出手下最机敏、且家眷不在梁山、不易被掣肘的心腹队员,携带少量银钱和他绘制的简易图纸、书写的操作要点,分批悄然下山。
他们的任务并非直接生产,而是寻找合适的地点——沿海僻静滩涂,或内陆有天然卤水、硝土(含硝酸盐,可用于提纯或另作他用)之地;寻找可靠的、与梁山没有明面瓜葛的落魄商人或工匠;最重要的是,绝对保密。
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数次尝试皆因地点不佳、人员不可靠或技术摸索失败而告终,损失了不少银钱。但王凌峰并未气馁,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案。
终于,一名唤作“石秀”(并非梁山那位拼命三郎,而是同名的心腹)的队员,在沂州沿海一处废弃的私人小盐场,找到了突破口。那盐场因原主人得罪官府被抄没,早已荒废,却留有基本的盐田和简陋工棚。石秀以极低的价格暗中盘下,又依王凌峰指点,改建盐田,挖掘沟渠引入海水,尝试利用日照和风力浓缩卤水。
同时,另一路队员在东平府一带,找到了一种独特的、略带苦味的天然卤水泉眼。王凌峰远程指导他们利用简单的沉淀、过滤和重结晶法,去除杂质,提纯食盐。
试验,失败,再试验……耗费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投入了王凌峰近乎一半的私蓄,终于——
第一批雪白、细腻、毫无苦涩异味的高品质“雪花盐”,在那个僻静的废弃盐场和东平府的秘密小作坊里,被成功生产出来!
其品相,远超市面上常见的、掺杂了泥沙甚至有毒矿物的官盐和私盐!
石秀等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小心翼翼地用油纸和木桶将这批“宝贝”封装好,按照王凌峰事先的指示,并未直接运回梁山,而是通过几层中间人,辗转找到了一位常年往来于山东、河北,专做南北杂货、颇有门路却又因生意受大商户排挤而郁郁不得志的商人——姓沈,名文舟。
沈文舟初时见到这品相惊人的私盐,吓得几乎要报官。但石秀等人出示的并非梁山信物,而是王凌峰伪造的某江南“海商”凭证,并许以重利。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对方表现出的“专业”与“神秘”,最终打动了他。他咬牙接下这桩杀头的买卖,利用自己的渠道,将这些盐混杂在其他货物中,运往盐价更高的北方州县销售。
结果,轰动!
那雪花般的色泽、纯正的口感,瞬间征服了那些吃惯了粗劣盐货的富户甚至官宦之家。尽管价格高昂,却依旧供不应求。沈文舟第一次试水,便赚得盆满钵满。
消息通过秘密渠道传回王凌峰耳中时,他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一半。
他立刻下令:扩大生产!但务必隐蔽!盐场和作坊人手一律从当地招募流民或贫苦农户,许以厚酬,但严密封锁消息,核心工序由石秀等心腹亲自把控。销售完全交由沈文舟,梁山绝不直接插手,只定期通过复杂手段收取绝大部分利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水浒:爆杀宋江,再造梁山请大家收藏:(m.zjsw.org)水浒:爆杀宋江,再造梁山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