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郑和禀报到旧港之战,生擒海盗巨魁陈祖义时,朱棣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
“将罪酋陈祖义,押上殿来!”皇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片刻后,在四名虎背熊腰的御前侍卫押解下,身着囚服、枷锁镣铐俱全的陈祖义,被强行按跪在冰冷的金砖地上。这位曾经在海上叱咤风云、令商旅闻风丧胆的海盗王,此刻在帝国权力中枢的煌煌气象面前,显得如此卑微而渺小。他挣扎着抬起头,看向龙椅上那尊如同神只的身影,眼中充满了恐惧与绝望。
兵部尚书出列,朗声宣读陈祖义历年来劫掠贡使、商船,杀人越货,对抗官军等累累罪行,声音铿锵,字字诛心。
朱棣听完,面沉如水,目光如冰刃般扫过陈祖义:“陈祖义,尔本大明子民,不思报效,反而流窜海外,聚众为盗,祸乱海疆,罪孽滔天!今日被擒,还有何话说?”
陈祖义浑身颤抖,涕泪横流,伏地叩首不止:“罪民……罪民知错了……求陛下开恩……饶罪民一命……”
“开恩?”朱棣冷哼一声,“尔肆虐海上时,可曾对往来商旅、无辜百姓开恩?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拖下去,交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明正典刑,以儆效尤!”
“遵旨!”侍卫轰然应诺,如同拖死狗般将瘫软如泥的陈祖义架出了奉天殿。这个南洋海道上最大的毒瘤,其命运在此刻已然注定。
处置完陈祖义,朱棣脸上的寒意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毫不掩饰的赞赏与喜悦。他目光炯炯地看向郑和及其身后的功臣们:
“郑和听封!”
“臣在!”
“尔统帅舟师,远涉鲸波,宣威异域,柔怀远人,擒剿巨寇,畅通海道,扬我大明国威于万里之外,功在社稷,利在千秋!擢升尔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赏银五千两,纻丝一百表里!”
司礼监掌印太监!内官二十四衙门之首,地位尊崇,权势显赫!这道任命,不仅是对郑和此次远航功劳的肯定,更是将他推向了内臣权力的顶峰!
“王景弘听封!”
“末将在!”
“加授骠骑将军,赏银三千两,纻丝八十表里!”
“马欢、费信……各有封赏!”
“所有下西洋官军,各升一级,赏赐有差!阵亡及病故者,从优抚恤!”
丰厚的封赏如同雨点般落下,每一位有功之臣都得到了应有的荣耀与回报。奉天殿内,洋溢着欢欣鼓舞的气氛。
紧接着,朱棣又亲切接见了各国使臣,收下了他们进贡的国书和琳琅满目的贡品,并回赐了更为丰厚的丝绸、瓷器、金银等物,充分展现了天朝上国的富庶与气度。
盛大的朝会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当郑和等人退出奉天殿时,他手中的权力与肩上的声望,都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身份,意味着他真正步入了大明帝国最核心的权力圈层。
然而,站在巍峨的皇城脚下,回望身后依旧喧嚣的宫殿,郑和的心中却并无太多功成名就的得意。他摸了摸袖中那份在返航途中就已开始酝酿的、关于第二次远航的初步构想,脑海中浮现的是古里使者提及的更西方的国度,是马欢记录的阿拉伯商人口中那片更加广袤而神秘的非洲大陆,是小哈桑星图上那些尚未踏足的海域……
“郑公,”王景弘走到他身边,低声问道,“陛下隆恩,我等……总算可以稍作休整了吧?”
郑和望向南方天空,那里是长江,是海洋,是无尽的未知。他轻轻摇头,语气平静却坚定:“景弘,休整是必要的,但航程远未结束。西洋的画卷,我们只是掀开了第一角。陛下雄心,岂会止步于此?你我都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果然,数日之后,一道新的密旨传入郑和府中。永乐皇帝朱棣,在对首次下西洋的辉煌成果给予高度肯定之余,明确指示:即刻开始筹备第二次下西洋,规模要更大,航程要更远,要前往更多“极远夷邦”,进一步拓展大明的海上影响力与朝贡体系。
郑和没有任何犹豫,他重新摊开了那张绘制了两年多、已增添无数新内容的海图,目光越过古里,投向了那片标记着“阿丹”、“祖法儿”、“木骨都束”……的更加遥远而神秘的海岸线。
喜欢大明太监秘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明太监秘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