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龙江港的喧嚣仿佛还在昨日,旌旗招展,万民相送。身兼司礼监掌印太监与新任下西洋总兵正使的郑和,站在经过扩充、规模更胜从前的舰队旗舰“惠康号”的舵楼上,回首望去,巍峨的紫金山在晨曦中渐行渐远。距离首次远航凯旋而归,尚不足两年,皇帝的雄心与对海外世界的探索欲望,促使规模更大、准备更充分的第二次远航迅速成行。宝船、马船、粮船、水船、坐船、战船……近三百艘舰船组成的庞大编队,满载着丝绸、瓷器、茶叶、铜钱以及大明皇帝的诏书与善意,再次驶向浩瀚的西洋。
这一次,航路更为熟悉,却也目标更为遥远。船队顺利经过占城,穿越满剌加海峡,与旧港新任华人首领施进卿 reaffirmed 友好关系,一路宣诏赏赐,贸易交流,船队庞大的身影已成为南洋诸国熟悉而又敬畏的景象。
这一日,了望手报告前方出现一片巨大的、形如泪滴的翠绿岛屿,其上佛塔高耸,在阳光下反射着洁白的光芒。导航官小哈桑确认了方位:“大人,前方便是锡兰山国,佛门圣地。”
“锡兰山……”郑和沉吟道,他想起了第一次航行时在此短暂停留的经历,那时急于前往古里,未曾深入。此次奉旨“遍往诸番”,这佛法昌盛之国,自是重点。
船队缓缓驶入卡卢河口的天然良港。与满剌加的喧嚣、古里的商业气息不同,锡兰山港笼罩在一种奇特的氛围中。岸上人群聚集,许多人身着白色纱笼或色彩斑斓的沙丽,神色温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身着橘红或赭黄僧袍的比丘,他们手持钵盂,捻动佛珠,眼神恬淡,在人群中自成一道风景。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旃檀香气,混合着热带花卉的芬芳,以及一种古老宗教特有的宁静与肃穆。
“此地佛光普照,气象果然不同。”王景弘在一旁感叹道。他如今已是经验丰富的副帅,但对此地独特的文化氛围仍感新奇。
郑和点头,目光扫过港口。他注意到,在那些虔诚的信徒与平和的僧侣之外,港口的守卫士兵虽然装备不算最精良,但眼神锐利,站姿挺拔,对船队的到来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一些看似普通的码头工人,其观察船队的角度和方式,也隐隐带着军旅的痕迹。这与表面上弥漫的祥和气息,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对比。
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派来的迎接队伍规格极高,由一位身着华丽官服、自称王室总管的老者率领,态度谦恭得近乎谄媚。
“尊贵的大明总兵正使郑和大人,”老者深深鞠躬,几乎触地,“鄙国国王亚烈苦奈儿陛下,听闻天使再次驾临,喜不自胜!陛下乃佛门虔诚信徒,久慕天朝乃礼仪之邦,佛法亦曾东传,心中无限向往。已在王宫备下斋宴,恳请天使移驾,共论佛法精义。陛下还言,愿请出镇国之宝——佛牙舍利,供大人瞻仰,以表我锡兰山国对天朝使者的最高敬意与赤诚之心。”
“佛牙舍利?”随行的马欢低声惊呼,面露震撼,“此乃佛门至高圣物,传闻供奉于锡兰山,非大因缘不得见。国王竟愿请出,此礼……极重!”
郑和心中一动。对方以最高宗教礼仪相待,态度无可挑剔。他拱手还礼,神色平和:“国王陛下盛情,本官感铭于心。大明皇帝陛下素来敬重各方教化,本官自当拜会国王,宣示友好,亦可瞻仰佛宝,增广见闻。”
登陆之后,前往王宫的路上,郑和更加仔细地观察着这座城市。街道比许多南洋港口都更为整洁,佛寺林立,雕刻精美,信徒们虔诚供奉,梵呗之声隐约可闻。一派祥和安宁。然而,王景弘悄悄靠近,低声道:“郑公,感觉有些不对。沿途那些小贩,有几个手上的老茧,是长期握刀剑形成的。还有,王宫附近的巷子里,人影闪动,似乎埋伏着人。”
郑和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一处街角,那里几个看似闲谈的壮汉,在他们经过时立刻停止了交谈,眼神锐利地跟随。“静观其变。吩咐下去,所有随行护卫提高警惕,暗藏兵刃,没有我的命令,不可轻举妄动。我们依礼而行,看他究竟意欲何为。”
锡兰山王宫并非极尽奢华,却充满了庄严的宗教气息。壁画描绘着佛陀本生故事,梁柱雕刻着繁复的莲花与象纹,空气中弥漫着名贵的檀香。国王亚烈苦奈儿亲自在宫殿大门前迎接,他约莫四十岁年纪,面容端正,身着象征王权的金色锦袍,颈挂璀璨的宝石璎珞,神态庄重,一举一动似乎都合乎礼仪,显得虔诚而温和。
他双手合十,深深一躬,用带着口音但清晰的汉语说道:“尊贵的天朝使者驾临,敝国上下,蓬荜生辉。小王自幼礼佛,常闻东土大唐高僧故事,心向往之。今日得见上国天使,如见佛光,幸甚,幸甚!”他言辞恳切,眼神澄澈,若非郑和与王景弘事先有所警觉,几乎要被这完美的表象所迷惑。
郑和从容还礼:“国王陛下过誉了。本官奉大明皇帝陛下之命,远渡重洋,旨在通好诸国,宣示圣德。陛下闻锡兰山乃佛法圣地,国王虔诚信奉,特命本官带来礼物,以表敬意。”他一挥手,随从抬上精美的瓷器、光洁的丝绸以及特制的金叶敕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大明太监秘史请大家收藏:(m.zjsw.org)大明太监秘史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