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掉主场首战的那个晚上,孟菲斯的空气里都飘着散不去的失望。街面上原本随处可见的灰熊队标贴纸,像是被这股情绪浸得发蔫,连带着球迷脸上的笑容都淡了——谁都清楚,这轮系列赛的天平,好像在一夜之间就往马刺那边偏了过去。
第二天一早,体育版的头条更是扎眼。《商业呼声报》的标题直接打在版面上:“年轻的代价!灰熊关键球犹豫,主场优势拱手让人”;旁边的专栏里,评论员连篇累牍地分析着最后三十秒的攻防,字里行间都在点林凯的名字,“最后两次出手选择值得商榷,作为核心,他该更相信队友的终结能力”;最诛心的是《孟菲斯新闻》的报道,特意提了句“波波维奇用二十年的经验,给胡比·布朗上了堂防守教学课”——明着说教练,暗里还是在指年轻球员顶不住压力。
质疑声像潮水似的涌过来。林凯最后时刻那两记打铁,被反复剪辑成短视频在网上流传,有人说他太独,有人说他心理素质差,还有人翻出他常规赛的关键球数据,说“常规赛龙季后赛虫”。偶尔有几个替他说话的声音,说那种情况下换谁都会选择自己来,可失败的结果摆在那儿,这点辩解很快就被淹没在更多的批评里。
训练馆的气氛也跟着沉了下来。早上集合的时候,平时爱开玩笑的梅奥没了声,加索尔几次想找林凯搭话,看他低着头系鞋带,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没人真的怪他——最后那个回合,战术跑出来了,机会也给到了,只是没进而已——可所有人都能感觉到,林凯自己把那股压力扛了下来。热身结束后,队友们陆续去练战术,林凯却没动,抱着球走到角落的投篮机前,调了个“最后十秒强投”的模式,一遍遍地抬手、出手、捡球。
一开始还有助理教练过来劝,说“别练太狠,留点体力下午合练”,林凯就“嗯”一声,手上的动作没停。投到后来,汗水顺着他的额角往下滴,砸在地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球衣后背更是能拧出水来,他还是没歇。三分线外的空位投,罚球线附近的急停跳投,甚至故意模拟被防守球员贴防的姿势,顶着对抗强行出手——他像是要把昨晚那股憋在心里的闷火,全通过投篮发泄出来,直到最后一次出手砸在篮筐前沿弹飞,他才扶着膝盖弯下腰,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胸口起伏得厉害。
林允儿是下午来训练馆外等经纪人的时候,察觉到不对劲的。她本来是来送之前答应帮经纪人翻译的文件,远远就看见林凯一个人在球馆里练,练到太阳都快落山了还没走。经纪人跟她提过一嘴,说“林凯那孩子心思重,输了球肯定钻牛角尖”,她当时没多说,心里却记着了。
等到晚上训练结束,林凯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公寓走,刚拐到单元楼门口,就看见门边放着个眼熟的保温袋——是她之前去韩国超市买东西时用的那种,印着小雏菊的图案。他愣了下,弯腰拎起来,袋子还热乎着,提在手里沉甸甸的。
开门进了屋,他把保温袋放在餐桌上,拉开拉链一看,里面整整齐齐摆着一盒韩式烤肉拌饭,溏心蛋卧在最上面,海苔碎撒得均匀,旁边还放着一小瓶玻璃装的人参液,标签上写着“缓解疲劳”。最底下压着张便签纸,是用英文写的,字迹有点稚嫩,一笔一划却写得格外工整:“欧巴,今天肯定累坏了吧?先好好吃饭,吃饱了才有力气,明天再把‘坏人’打败!Fighting! :) —— From Yoona”。
林凯捏着那张便签纸,指尖蹭过纸上微微凸起的字迹,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他在孟菲斯待了快两年,除了队友和教练,很少有人会这么细枝末节地在意他的情绪——不是说“别在意”“下次加油”这种空泛的安慰,而是实实在在地给你送一份热乎饭,写一句不花哨却贴心的话。
他把拌饭拿出来,微波炉热了三十秒,刚打开盖子,烤肉的香气就飘了出来——酱汁调得刚好,不咸不淡,萝卜干和豆芽脆生生的,拌开之后,每一粒米饭都裹着酱汁。他坐在餐桌前慢慢吃,嚼着嚼着,突然想起以前在家的时候,妈妈也是这样,不管他打球多晚回来,桌上总留着一份热乎饭。嘴里的饭好像更香了,心里那股从昨晚就堵着的郁闷,也跟着一点点散了,暖乎乎的。
吃完饭后,他犹豫了一下,拿出手机,点开和林允儿的聊天框——之前加了微信,除了偶尔帮经纪人传文件,几乎没怎么聊过。他删删改改,最后就发了一句:“谢谢你的晚餐,很好吃。”
消息发出去没半分钟,就收到了回复。是个开心的表情包,一只小熊举着“耶”的牌子,后面跟着一句:“欧巴喜欢就好!明天训练也要加油哦!^ ^”
林凯看着手机屏幕,嘴角不自觉地勾了一下。他放下手机,靠在椅背上,心里突然就松快了些——原来他不是一个人扛着这些。至少在这座城市里,还有人会在意他累不累,会不会不开心,用她自己的方式,安安静静地支持着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NBA之双修大帝请大家收藏:(m.zjsw.org)NBA之双修大帝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