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宫” 基地,这座人类为抵御时空灾难而建的深海堡垒,深藏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西侧 米的海床之下 ——
这个深度,相当于将珠穆朗玛峰倒置后完全淹没,海床周围是永恒的黑暗与 1500 个大气压的极端环境,足以轻易压碎常规潜艇的钛合金外壳。
而基地的中央控制室,作为整个 “逆流方舟” 计划的核心枢纽,2000 平方米的空间里铺设着特制的防静电陶瓷地板,每一块瓷砖都经过三层密封处理,能有效隔绝深海的高湿环境与电磁干扰。
天花板上悬挂的纳米级防尘灯,采用的是 2072 年最新研发的冷光 LED 技术,正常运行时能以最低能耗维持 1800 流明的柔和白光,覆盖控制室每个角落,
可此刻,三分之一的灯组已陷入黑暗,剩下的灯光在空旷的空间里投下斑驳的阴影,更添几分死寂。
死一般的寂静持续了整整 4 分 23 秒,秒针划过控制台面板的细微声响被无限放大,与冷却系统发出的、如同深海磷虾群游动般的低鸣交织,成了室内唯一的声音。
要知道,在 “逆流方舟” 计划最繁忙的时期,这里永远充斥着键盘敲击声、数据播报声与紧急通讯声 ——
每天有超过 100 名工作人员分三班在此监控全球节点、调试时空坐标,最繁忙时,控制台前的咖啡杯能叠到三层高,基地食堂甚至需要额外增配 30 台咖啡机才能满足需求。
而此刻,所有工位都空荡荡的,只剩下未关闭的全息操作界面在黑暗中闪烁着幽蓝微光,界面上跳动的代码与数据,还停留在节点失联前的最后一刻,仿佛时间在这片空间里凝固。
墙壁上 36 块 8K 高清显示屏呈环形排列,每块屏幕都搭载了量子成像技术,即便在深海复杂的电磁环境中,也能保持 0.01 秒的实时传输延迟,每块屏幕对应 3-4 个深海节点的实时画面。
此刻,这些屏幕仍在循环播放着漩涡消散前的最后 15 秒影像:陆衍之穿着银灰色时空防护服,那套防护服采用了记忆纤维与纳米防护涂层,能抵御 1200℃的高温与 - 200℃的低温,
在极端时空环境下还能维持 30 分钟的氧气供应,他在太平洋节点核心舱内按下紧急启动键时,侧脸线条因用力而紧绷,防护服领口的指示灯还在闪烁着代表 “正常” 的绿色;
金色光点如同破碎星尘般从节点反应堆爆发的瞬间,那些光点实际上是时空能量逸散形成的量子粒子,在 8K 屏幕的高清呈现下,甚至能看清每个粒子的自旋轨迹;
代表时空稳定性的蓝色能量条,在 0.3 秒内从 98% 骤降至 0% 的动态曲线,曲线下降时产生的红色预警波纹,一遍遍在屏幕上重复,刺穿着在场每个人的神经。
负责视觉监测的小林忍不住用袖口擦拭眼角,却发现镜片早已被呼出的水汽模糊 ——
他上周三还和陆衍之在基地食堂的三号窗口前排队,两人聊起女儿小林玥即将面临的小学入学问题,陆衍之还笑着分享自己侄子用 “时空节点” 模型制作学校手工作业的趣事,
甚至答应帮忙修改模型细节。现在那些温暖的对话仿佛成了刺向心脏的冰锥,每一个字都带着冰冷的痛感,小林攥紧了口袋里女儿画的全家福,照片边缘还留着女儿稚嫩的签名。
坐在控制台前的 27 名工作人员,每个人的反应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空气中弥漫着绝望与震惊的气息。
11 人还保持着操作的姿势,手指悬在带有凸起防滑纹的按键上方 —— 这些按键采用了硅胶与碳纤维复合材质,凸起的纹路能帮助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盲操作,可此刻,
他们的手指僵在半空,瞳孔因震惊而放大到边缘泛白,连呼吸都变得微弱。
其中负责能量监测的工程师老郑,甚至还维持着右手食指敲击回车键的动作,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昨天调试节点传感器时沾上的深灰色油污 ——
那是深海锰结核特有的痕迹,这种形成于数百万年前的矿物,含有丰富的铁、锰元素,是深海节点传感器的重要原材料。
老郑原本打算今天下班后去基地浴室好好清洗,他特意在储物柜里备了去油污的专用香皂,那是妻子从陆地上寄来的,还带着阳光的味道,可现在,这个简单的愿望也成了泡影。
5 人双手撑着桌面,肩膀剧烈颤抖如同秋风中的枯叶,刚入职 3 个月的实习生苏晓雨,抽泣声被死死压抑在喉咙里,
泪水砸在印有 “逆流方舟” 标志的控制台上,晕开一小片直径约 3 厘米的水渍。
水渍边缘还残留着她早上不小心沾上的草莓酱痕迹 ——
那是基地早餐供应的限量果酱,每天只有前 50 名到食堂的人才能领到,苏晓雨今天特意早起了 20 分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请大家收藏:(m.zjsw.org)纨绔遇清风:衍之与清沅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