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的消息,如同初春的第一声惊雷,在体系内悄然炸响。陈斌肩上的增加到第二颗将星,不仅意味着更高的权责,似乎也悄然改变着这个家庭的运势轨迹,尤其是体现在李秀兰身上。
李秀兰本就是闲不住的性子,早年也尝试做过些小生意,贴补家用。自从那次收到神秘的匿名信和启动资金后,她像是突然开了窍。她并未大张旗鼓,只是依循着信中那几句高屋建瓴的指引,结合自己的判断,将资金陆续投入了几个看似普通却极具潜力的领域。
起初,她与人合伙接手一个濒临倒闭的区属小建材厂时,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催订单,而是召集留下的老师傅和工人们开了个会。“厂子活了,不是我一个人的本事,是大家捧场。”她提高了计件工资,设立了超产奖,年底还承诺拿出利润的百分之十作为分红。恰逢国家开始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厂子订单爆满,工人们干劲十足,不到半年就扭亏为盈,第一个年终,每个工人都分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包,老师傅激动得手都在抖。
接着,她投资的寻呼台业务起步。她坚持给所有寻呼小姐和派送员缴纳了当时还不多见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设立了“风雨无阻奖”和“服务之星”评比。政策东风一来,业务量猛增,员工的稳定性和归属感成了她这家小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服务质量口碑载道,迅速在本地市场站稳了脚跟。
后来投资那家家电零件配套小作坊,她更是力主改革了分配制度,推行“基本工资+技能津贴+效益奖金”的模式,鼓励工人学技术、提效率。当“家电下乡”的春风吹来,作坊扩张成了小有名气的配件厂,最早跟着她干的那批工人,不少都成了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家里盖了新房,孩子上了更好的学校。
她做啥,啥就仿佛被点石成金,顺势成为被时代浪潮推上风口的“朝阳行业”。但更让周围人感念的是,李老板(大家私下都这么叫她)的生意经里,始终带着一股“大家发财才是真发财”的厚道。她盘活的厂子,带富的不是她一个人,而是一大片跟着她干的基层员工和家庭。这种“李氏风格”的商业行为,无形中为她,也为这个家庭,积累了深厚的福报和人望。
陈斌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了然,也倍感欣慰。他清楚地知道,这背后有儿子那超越凡俗的守护在起作用,但更让他骄傲的是妻子这份与人为善、共同富裕的胸怀。这份“富足”,远比单纯的财富积累更让人心安理得。
变化同样发生在小陈玄身上。家庭氛围的宽裕与和谐,父母为人处世的潜移默化,让他变得更加沉稳仁厚。在学校里,他用零花钱悄悄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订校服、买文具;组织小伙伴们把废旧作业本收集起来卖钱,给班级添置图书;甚至在一次小冲突中,他主动把自己心爱的航模让给了另一个更痴迷于此的孩子,化解了一场风波。他似乎在用一种孩子气的方式,践行着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分享”与“共赢”。
陈斌在新的岗位上,也将这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带入工作。在推动某些军民融合项目时,他特别注重带动地方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让更多民营企业能参与到国防建设中来,共享发展红利。他的视野,因家庭的潜移默化,更加开阔和接地气。
某个周末,陈斌难得清闲,带着小陈玄去李秀兰最早盘活的那家建材厂转转(现已升级为建材公司)。看到厂区整洁,工人脸上带着笑,听说好几个老员工的孩子都考上了大学,陈斌心中感慨万千。
“爸爸,”小陈玄看着仓库里码放整齐的材料,突然说,“妈妈让这里变亮了,好多叔叔阿姨的家也变亮了。”
陈斌握住儿子的小手,看着远处正在和车间主任讨论工艺改进的妻子身影,夕阳给她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是啊,”他轻声说,“真正的光亮,不是一枝独秀,而是星火燎原。”
夜色渐浓,书房里的灯光再次亮起。陈斌处理着公文,心中却无比踏实。他知道,这个家,正以一种健康、温暖且富有生命力的方式,向上生长。这份来自历史与未来的双重馈赠,因秉持着“与人共富”的朴素信念,而显得更加珍贵和恒久。窗外的万家灯火,在他眼中,仿佛也与自家这盏灯,连成了一片温暖而充满希望的星海。
喜欢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请大家收藏:(m.zjsw.org)飞升大罗天后才发现是洪荒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