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炙烤:探测器必须能够承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和从水星表面反射的高温。
---
### **重要探测任务**
水手10号 (Mariner 10, 1974-1975):人类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探测水星的探测器,在20世纪70年代三次飞越水星,拍摄了最早的水星照片,覆盖了约45%的表面。
信使号 (MESSENGER, 2011-2015):首个进入水星轨道的探测器。它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水星的认识,绘制了全球地图、证实了极地水冰的存在、详细研究了其磁场和巨大铁核。
贝皮科伦布号 (BepiColombo, 2018年发射):这是欧洲空间局(ESA)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的联合任务,预计2025年进入水星轨道。它由两个轨道器组成,旨在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研究水星,解答其起源、磁场、表面成分以及极地沉积物等未解之谜。
总而言之,水星虽小,却是一个充满极端和谜团的世界。它既是太阳系形成初期剧烈过程的“活化石”,也挑战着我们对行星形成和演化的理解。未来的探测任务必将为我们揭开更多关于这颗信使之星的秘密。
好的,我们来详细讲解一下太阳系的第二颗行星——金星。
金星是距离太阳第二近的行星,也是夜空中仅次于月球的第二亮的天体,因此它有一个美丽的别名——“启明星”或“长庚星”(取决于它在日出前或日落后出现)。然而,在这颗美丽名字的背后,却是一个环境极其恶劣、堪称“地狱”的世界。
以下是关于金星的详细讲解:
### 1. 基本物理特性
大小与质量:金星的直径约为12,104公里,与地球的12,742公里非常接近,因此常被称为地球的“姊妹星”。它的质量是地球的约81.5%。
内部结构:科学家推测金星和地球一样,拥有一个铁核、一层岩石地幔和一层岩石地壳。然而,没有探测到明显的全球磁场,这可能与其自转极其缓慢有关。
自转特性:金星的自转非常奇特。首先,它自转极慢,自转一周需要243个地球日,比它围绕太阳公转的225天还要长。这意味着在金星上,“一天”比“一年”还要长。其次,它的自转方向与地球相反,是自东向西的。因此在金星上,太阳会从西边升起,东边落下。
2. 极端恶劣的大气与表面环境
金星是太阳系中温室效应最极端的例子,其环境之恶劣超乎想象。
浓厚的大气层:金星表面被一层极其浓密的大气覆盖,其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CO?,约占96%以上),以及少量的氮气和硫酸云滴。表面大气压力是地球海平面压力的92倍,相当于地球海洋下近1公里深处的压力。
失控的温室效应:这层厚厚的二氧化碳大气像一条巨大的毯子,将太阳的热量牢牢困住,使得金星表面温度始终维持在465°C左右。这个温度足以使铅、锌等金属熔化,是太阳系所有行星表面中最热的,甚至比离太阳更近的水星还要热。
致命的云层与“酸雨”:金星的高空覆盖着由硫酸(H?SO?)组成的厚厚云层。这些云层会产生“降雨”,但落下的不是水,而是具有强腐蚀性的硫酸液滴。不过,由于地表温度极高,这些液滴在落到地面前就会蒸发掉。
表面地貌:尽管浓云密布,通过雷达测绘,我们已知金星表面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高耸的山脉(如麦克斯韦山脉,其最高峰比珠穆朗玛峰还高)、以及大量的火山、熔岩通道和撞击坑。地质活动可能曾在历史上非常活跃,但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近期板块构造证据。
3. 人类对金星的探测历史与挑战
由于其极端的环境,探测金星异常困难。
早期探测:苏联的“金星号”(Venera)系列探测器是首个也是唯一成功着陆金星表面并传回数据的探测器。它们在严酷的环境中仅存活了不到两个小时,但传回了首批(也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金星表面的黑白和彩色照片。
轨道测绘:美国的“麦哲伦号”(Magellan)探测器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雷达对金星超过98%的表面进行了高精度测绘,为我们揭示了其详细的地貌特征。
当前与未来探测:近年来,探测重点转向研究金星大气及其演化。例如,日本的“晓号”(Akatsuki)探测器正在轨道上研究大气环流。未来,NASA的“VERITAS”和“DAVINCI+”任务以及ESA的“EnVision”任务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发射,旨在更深入地研究金星的地质、大气和是否拥有过海洋的历史。
总结
金星就像一个警示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温室效应失控的可怕后果。它从可能一度与早期地球相似、拥有海洋的宜居世界,演变成了今天这个高温、高压、充满毒气和酸云的炼狱。研究金星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地球气候的演变、系外行星的宜居性乃至生命的出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再是地球的“姊妹星”,而更像是一个“邪恶的双胞胎”,提醒着我们保护自己星球环境的重要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宇宙地球人类三篇请大家收藏:(m.zjsw.org)宇宙地球人类三篇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