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E 0855-0714:宇宙中的极寒世界
1. 发现与命名
2014年,美国宇航局(NASA)的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器(WISE)在长蛇座方向发现了这个异常寒冷的天体,编号为WISE J0.83-0.5(简称WISE 0855)。它的发现改写了亚恒星天体的温度下限记录,成为当时已知最冷的自由漂浮天体(不围绕恒星公转)。
发现过程的关键点:
通过WISE和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红外观测数据对比发现
显着的自行为每年8.1角秒(显示其距离地球很近)
三角视差测量确认距离:16.2-17.4光年(最新Gaia数据修正为17.4光年)
2. 物理特性
这颗介于行星与恒星之间的特殊天体,展现出诸多挑战现有理论的特性:
2.1 基础参数
质量:3-10倍木星质量(最可能值约5MJ)
有效温度:225-260K(-48℃至-13℃)
亮度:比太阳暗100万倍(绝对星等约22)
直径:约1.2倍木星(间接估算)
年龄:1-50亿年(可能属于银河系薄盘星族)
2.2 光谱特征
2018年凯克Ⅱ望远镜的近红外光谱观测揭示了其大气的奥秘:
强烈的水冰云吸收特征(3-5微米波段)
可能的磷化氢(PH?)存在迹象
缺乏显着的甲烷吸收(与理论模型矛盾)
风速:可能超过30m/s的超音速气流
2.3 热演化模型
作为Y型褐矮星的极端代表,其冷却过程挑战现有理论:
▲ 初始热含量与冷却速率不匹配
▲ 大气化学平衡状态异常
▲ 内部可能保留原始锂元素
3. 大气层研究突破
通过哈勃和JWST的协同观测,科学家逐步揭开这颗巨型冰冻行星的面纱:
3.1 云层结构
上层:水冰晶云(温度≈200K)
中层:硫化氢(H?S)云
深层:可能存在的液氨海洋(假说)
3.2 气候系统
极地涡旋强于木星
带状环流不明显
季节变化难以观测(缺乏恒星照射驱动)
3.3 化学组成异常
化学模型与观测的显着差异:
? 一氧化碳(CO)含量超标
? 预测的甲烷(CH?)未充分出现
? 可能存在未知的降温机制
4. 形成与演化之谜
关于其起源,学术界存在三大争议理论:
4.1 独立形成说
来自失败的恒星形成过程
原始星云碎片直接收缩
解释难度:质量过低(<13MJ)
4.2 被抛射的行星
曾属于某个恒星系统
被引力扰动抛射到星际空间
支持证据:金属丰度偏高
4.3 特殊分子云产物
低温高密度云核的直接塌缩
需要极端初始条件
可解释其化学丰度模式
5. 观测技术挑战
研究如此寒冷微弱的天体需要前沿技术:
5.1 设备需求
必需的红外望远镜(λ>2μm)
自适应光学系统校正大气扰动
超高灵敏度探测器(如JWST的NIRSpec)
5.2 数据获取难点
信噪比极低(需数百小时曝光)
水汽对地面观测的干扰
天体本身亮度变化(约5%振幅)
5.3 关键突破时间线
2014:WISE发现
2016:凯克望远镜首次光谱
2021:哈勃确认水云
2023:JWST精细光谱分析
6. 科学意义与未解问题
6.1 推动理论发展的三大贡献
1. 修正褐矮星冷却模型
2. 完善亚恒星天体质量函数
3. 重新定义行星与褐矮星分界
6.2 现存主要谜题
? 能量收支不平衡(观测到的辐射多于理论预测)
? 云层形成与维持机制
? 是否隐藏着更低温的伴星
6.3 对系外行星研究的启示
为气态巨行星大气建模提供极端样本
演示了自由漂浮行星的探测方法
验证下一代望远镜的极限灵敏度
7. 文化影响与公众认知
这颗宇宙冰盒子虽然不为大众熟知,但具有特殊意义:
7.1 科学传播价值
展示宇宙温度多样性的绝佳案例
解释恒星形成失败产物的实物教材
流浪行星概念的典型代表
7.2 科幻作品灵感
《异星深渊》中冰冻气态星的原型
《星际穿越》曼恩行星的参考对象
多部小说设定为外星基地所在地
7.3 公众常见疑问解答
Q:能否登陆其表面?
A:理论上可行,但缺乏固态表面,且极端高压(≈1000倍地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宇宙地球人类三篇请大家收藏:(m.zjsw.org)宇宙地球人类三篇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