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名为《关于利用本地资源优势重振青林竹编手工业的几点思考与建议》的材料,如同石沉大海,被王守礼主任收走之后,一连几天都没有任何回音。李腾表面上依旧按部就班地处理着“三提五统”的繁杂事务,抄写通知,打扫卫生,但内心的期待与忐忑却与日俱增。他时不时会留意党委书记周德海办公室的动静,留意王守礼主任的表情,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半点的迹象,但一切都风平浪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这种等待是煎熬的。他甚至开始怀疑,王主任是否只是随口敷衍,那份凝聚了他心血的材料,或许正静静地躺在某个抽屉的底层,被彻底遗忘。这种不确定性,比直接的否定更让人焦灼。
这天下午,天气闷热得如同蒸笼,连知了的叫声都显得有气无力。李腾正和张小斌一起,将一批刚到的《东原日报》分拣到各个办公室。两人都汗流浃背,衬衫湿透黏在身上。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打破了办公室的沉闷。张小斌就近拿起听筒:“喂,党政办。哦,周书记!……好的,好的,他就在这儿,马上让他过去。”
放下电话,张小斌脸上带着一丝诧异和羡慕,转头对李腾说:“李腾,周书记让你现在去他办公室一趟。”
李腾的心猛地一跳,手里的报纸差点滑落。他强作镇定,放下报纸,对张小斌点了点头:“好,我这就去。”
他走到墙角的脸盆架前,用凉水使劲擦了把脸,试图驱散一些暑气和紧张,又整理了一下皱巴巴的衬衫,深吸一口气,这才走向走廊尽头那间象征着青林镇最高权力的办公室。
站在周德海书记办公室门外,李腾再次深吸一口气,抬手,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里面传来周德海那沉稳而略带沙哑的声音。
李腾推门而入。周德海的办公室比王守礼的要宽敞一些,但也同样简朴。一张宽大的办公桌,几把旧椅子,两个高大的文件柜,墙上挂着地图和伟人像。周德海正坐在办公桌后,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手里拿着的,正是李腾写的那份材料。他看得十分专注,以至于李腾进来,他也没有立刻抬头。
“周书记,您找我?”李腾站在办公桌前约一米五的地方,恭敬地问道。
周德海这才缓缓抬起头,摘下老花镜,目光落在李腾身上。那目光平静,却带着一种审视的重量,仿佛能穿透表象,直抵内心。他没有让李腾坐,只是用拿着老花镜的手,点了点桌上的材料。
“这份东西,是你写的?”周德海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
“是的,周书记。是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书记批评。”李腾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嗯。”周德海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放在腹部,这是一个准备长谈的姿态,“想法嘛,确实有一些。那我问你几个问题。”
李腾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全身的神经都绷紧了。他知道,真正的考试,开始了。
“你说要引入外部资金或能人承包,”周德海的目光锐利起来,“钱从哪里来?我们青林镇财政的情况,你应该清楚,吃饭财政,拿不出钱来支持。外面的老板,凭什么看好我们这个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没市场的破厂子?他们图什么?如果引进来的人,只是为了套取政策优惠,或者把厂子最后一点家底掏空,留下一堆债务和下岗工人,这个责任,谁来负?”
第一个问题就如此尖锐,直指最核心的资金和风险问题。李腾感到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他强迫自己冷静,回忆自己调研时了解到的情况和思考。
“书记,关于资金,我考虑过。”李腾谨慎地组织着语言,“我们可以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大投入。是否可以尝试先吸引一些对本县、本镇有感情的小型投资人,或者是有销售渠道的能人?不一定需要他们投入大量现金,可以以承包经营权、或者技术、市场渠道入股的方式合作,风险共担。同时,我们也可以向上争取乡镇企业扶持贷款或者小微企业发展基金,虽然额度可能不大,但可以作为启动资金。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改制,先把厂子的内在活力激发出来,让它自己能‘造血’,而不是一直靠‘输血’。”
周德海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手指在桌面上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看不出是赞同还是否定。
“好,就算有人愿意来,”周德海继续发问,问题更加具体,“你说开发新产品,符合现代审美。谁来设计?我们镇上有这样的人才吗?去外面请,钱从哪里出?设计出来的东西,怎么保证就能卖出去?市场在哪里?是县里?市里?还是更远的地方?销售渠道怎么建立?是靠供销社的老关系,还是我们自己出去跑?谁去跑?跑市场的费用又从哪里来?”
一连串的问题,如同连珠炮,轰击着李腾。每一个问题都指向执行层面最现实、最琐碎,却也最关键的死结。李腾的脑子飞快地转动着,汗水顺着鬓角流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zjsw.org)何以为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