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郑国锋视察青林镇的风暴,来得突然,去得也迅速。黑色的桑塔纳载着县长的威严与那句重量千钧的评语,驶离了青林镇泥泞的乡间道路,留下了一片久久无法平静的余波。而这余波的中心,无疑是李腾。
最初的一两天,镇政府大院里弥漫着一种奇异的寂静。人们看到李腾,目光变得复杂而闪烁,少了以往的随意,多了几分刻意的客气、谨慎的打量,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疏远。那种感觉,仿佛他是一夜之间被贴上特殊标签的物品,被隔离在无形的玻璃罩后。李腾自己也能清晰地感觉到这种变化,他依旧按时上下班,认真地完成手头的工作,但周遭的空气似乎都变得粘稠而陌生,每一次与其他干部的眼神接触,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解读。
最先打破这种微妙僵局的,是来自权力顶端的信号。
县长视察后的第三天,党委书记周德海将一份关于近期重点工作总结汇报的起草任务,直接交给了王守礼,并明确指示:“让李腾牵头弄,你把把关。”
“牵头”二字,意义非同寻常。这不再是简单的协助或执笔,而是赋予了其组织、协调和初步定稿的责任。这标志着李腾的工作,正式进入了党委书记周德海的直接关注范围,并且是基于一种认可的前提。
王守礼平静地将任务传达给李腾,没有多余的嘱咐,只是淡淡地加了一句:“材料要实,思路要清,拿不准的多问。”
李腾深知这份任务的分量。他摒弃杂念,全身心投入到材料的撰写中。他梳理了“三提五统”征收、夏季防汛、农业生产等各项工作的进展、问题和下一步打算,数据详实,分析到位,既肯定了成绩,也不回避矛盾,特别是将县长视察时指出的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做了重点阐述。初稿完成后,他先请王守礼审阅,王守礼提了几处修改意见,大多是文字和结构上的微调,对内容本身未做大的改动。
当李腾将修改后的稿子送到周德海办公室时,周德海看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仔细。他偶尔会就某个数据或提法询问李腾的依据,李腾都一一作答,思路清晰。看完后,周德海点了点头,只说了两个字:“可以。”
没有表扬,但这两个字背后所代表的认可与信任,却比任何夸赞都让李腾感到踏实。他知道,自己凭借扎实的工作和关键时刻的表现,终于在周德海这里,赢得了一个小小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位置。
几乎与此同时,镇长吴国忠对李腾的“青睐”也变得更加具体和频繁。他会时不时地把李腾叫到办公室,不再是泛泛地询问感受,而是就某个具体的经济数据、某个村的项目设想,甚至县里某个新出台的政策,征求李腾的看法。虽然李腾的回答依旧谨慎,但吴国忠总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鼓励。
“小李啊,年轻人脑子活,要多想想发展经济的好路子。政府这边,就需要你这样有想法、懂情况的年轻骨干!”吴国忠的话里,拉拢和倚重的意味越来越明显。他甚至在一次非正式的场合,半开玩笑地对李腾说:“以后要是想到政府这边来干活,跟我说一声。”
这种来自镇长直白的“邀请”,让李腾受宠若惊,但也更加警惕。他明白,自己正被置于书记和镇长之间那微妙平衡木的中间点,一步踏错,都可能失去来之不易的信任,甚至引火烧身。
而副镇长钱卫东的态度,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几乎不再与李腾有任何工作之外的交流,即使在必要的场合,语气也冷得像冰。偶尔在走廊相遇,那目光中的寒意,几乎能让周围的空气凝结。李腾能感觉到一种积蓄的敌意,如同隐藏在草丛中的毒蛇,不知何时会暴起发难。这让他行事更加小心,凡是涉及钱卫东分管领域的工作,他都严格按照程序办理,不留任何可能被诟病的把柄。
对于这些变化,王守礼看在眼里,并未多言。只是在一次李腾送交材料时,他看似随意地提点了一句:“李腾,现在盯着你的人多了。做事要更稳,更要守住本分。记住,你是党政办的干部。”
“本分”二字,意味深长。这是在提醒他,不要因为书记、镇长的看重就忘乎所以,不要过早地陷入具体的派系纷争,他的根基,目前仍然在党政办这个相对中立和超脱的位置上。李腾郑重地点了点头:“主任,我明白。”
工作上的波澜,也影响到了他的私人空间。他与张薇的见面,似乎也成了某些人暗中关注的话题。当他再次在傍晚去中心小学找张薇时,能隐约感觉到来自镇政府方向某些窗户后的窥探目光。这让他感到有些不自在,甚至有些愤怒。
张薇察觉到了他的情绪,在一次散步时,轻声对他说:“如果你觉得来这里会给你带来麻烦,我们可以换个地方见面,或者……暂时少见几次面也没关系。”她的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理解和体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zjsw.org)何以为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