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尾声,青林镇依旧被溽热包裹,但昼夜温差已开始悄然拉大,预示着季节的轮转。李腾主导的经济发展调研,特别是对特色产业的深度摸排,也进入了最后的攻坚和总结阶段。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工蜂,白天穿梭于破败的厂区、散落的山村,夜晚则蛰伏在灯火阑珊的办公室,将采集到的点滴信息、数据、困境与希望,编织成逻辑清晰的文字。
他的背包里,那个厚厚的笔记本几乎被写满,里面不仅有各家企业、各村作坊的资产、负债、人员、产品、销路等硬数据,更有老师傅们关于手艺传承的忧虑,村干部们对集体经济发展的渴望,以及普通农户在政策与市场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这些鲜活而沉重的现实,构成了他思考的全部基础。
他的核心,始终围绕着那个几乎被遗忘的竹编厂。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曾为此写过材料,受过周书记的考较,更因为在一次次深入接触中,他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濒死产业内部,那微弱却执拗的生命力,以及它所承载的、可能撬动青林镇特色手工业发展的希望。
他不再满足于泛泛地提出“改制”口号。他开始啃读能够找到的、有限的关于集体企业产权改革、股份合作制试点的政策文件和理论文章。他结合青林镇财政拮据、难以投入大量资金的现实,反复推演,一个“分步走、低风险、重内生”的初步方案,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成形。
他利用一个周末,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谢绝了一切打扰,开始撰写《关于青林镇竹编手工业现状及振兴路径的调研报告》。他摒弃了官样文章惯用的空话套话,开篇就直接切入主题,用详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描绘了竹编厂的困境与资源优势。
接着,他提出了具体的“三步走”设想:
第一步,清产核资,明晰产权。 建议由镇企管站牵头,对竹编厂现有资产(包括厂房、设备、库存、无形资产如“青林竹编”这个老牌子)进行彻底清理和评估,摸清真实家底。同时,明确现有职工的工龄、待遇和历史贡献,为后续安置做好准备。这一步是基础,旨在“止血”,弄清到底要改什么。
第二步,引入能人,试点突破。 不追求一步到位的“大买卖”,而是尝试面向社会,特别是本镇、本县范围内,寻找对竹编有兴趣、有一定资金或市场渠道的“能人”,以承包经营或技术、市场渠道入股的方式,进行小范围试点。政府角色从“经营者”转变为“服务者和监督者”,主要提供政策支持、协调关系和必要的、小额的启动资金扶持(如帮助申请小微企业贷款)。目标是先让厂子“活起来”,生产能运转,工人有活干。
第三步,嫁接资源,提质增效。 在试点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地区工艺美术学校、旅游商品开发公司等机构合作,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将竹编产品与青林镇潜在的生态旅游资源对接,打造特色旅游纪念品,拓展销售渠道,最终实现“强起来”。
在报告的最后,他特别用了一整个章节,详细阐述了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对预案,尤其是职工安置这个最敏感的问题,提出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内部退养、转岗培训等多条具体路径,并估算了可能产生的成本,强调了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性。
当他终于在黎明时分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时,窗外已经泛起了鱼肚白。他疲惫地靠在椅背上,看着桌上那叠凝聚了他数月心血的报告,心中充满了完成一件重要作品的释然,也有一丝志忑,不知这份过于“实在”甚至有些尖锐的报告,会迎来怎样的命运。
周一上午,他将报告初稿交给了调研小组组长、镇长吴国忠。
吴国忠看得非常仔细,花了整整一个上午。当李腾下午被叫到镇长办公室时,他看到吴国忠的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好!写得好!”吴国忠用力拍了一下桌子,吓了李腾一跳,“李腾啊,你这报告,写到我心里去了!情况摸得透,问题抓得准,最关键的是,这路子提得实!不像有些材料,光会喊口号,一点屁用没有!”
他指着报告中的“三步走”方案,目光炯炯:“特别是这个思路,稳妥!先试点,再推广,风险可控。引入能人,嫁接资源,这都是解决我们青林镇没钱投入的好办法!还有这个职工安置,考虑得周到!有了这个,我们向上汇报、向下推动,底气就足多了!”
吴国忠的赞赏毫不掩饰。这份报告,不仅契合了他急于在经济工作上打开局面的迫切心理,其扎实的内容和可行的路径,更成了他可以说服周德海书记、乃至向上争取支持的强力武器。
“这都是吴镇长您指导得好,还有调研小组大家共同的工作。”李腾保持着谦逊。
“哎,功劳就是功劳,不必过分谦虚。”吴国忠摆摆手,沉吟片刻,“这份报告,我看可以作为我们调研组特色产业部分的定稿,直接报给周书记和班子其他成员传阅。你觉得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zjsw.org)何以为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