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关于举办青年干部培训班的通知,如同一块被投入平静池塘的巨石,在青林镇看似波澜不惊的水面下,激起了汹涌的暗流。文件被迅速传达到每一位班子成员手中,那寥寥数语的选拔标准和稀缺的名额,瞬间成为了所有人目光交汇的焦点。
李腾是先从陈默的电话里得知消息,随后才在正式文件上看到了白纸黑字的规定。他的心,从接到电话那一刻起,就再未能真正平静下来。他知道,这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机遇,通往一个更广阔平台的可能路径。但他更清楚,在青林镇这块棋盘上,他远非唯一的棋子,甚至可能不是最受青睐的那一颗。
果然,消息传开不到两天,镇政府大院里关于推荐人选的种种猜测和议论便开始悄然弥漫。而第一个明确亮出旗号的,正是分管乡镇企业、交通的副镇长钱卫东。
钱卫东推荐的人选,是镇企管站的副站长,刘建军。
刘建军此人,在青林镇也算是个知名人物。他约莫三十四五岁年纪,比李腾大了近十岁,是八十年代初顶替父职进入镇政府工作的“内部子弟”,初始学历只是高中,后来通过函授拿了一个大专文凭。他身材微胖,脸上总是挂着一种恰到好处的、介于谦恭和圆滑之间的笑容,见人说话滴水不漏,尤其是在领导面前,更是表现得勤恳周到。
刘建军长期在钱卫东分管的领域工作,从最初的办事员一步步干到企管站副站长,对镇里几家集体企业的历史沿革、人际关系乃至一些不便明言的“账目”都颇为熟悉,是钱卫东处理具体事务的得力干手。他处理过砖瓦厂与周边村的用地纠纷,也参与过石灰窑安全生产事故的善后,在这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中,他展现出了老练的协调能力和执行能力,虽然方法有时不免带着些旧式干部的“江湖气”,但总能将事情“摆平”。
钱卫东推荐刘建华的理由,在班子内部和一些中层干部看来,是充分且难以驳斥的:
第一,经验丰富,熟悉基层。 刘建军在青林镇工作超过十五年,足迹遍布全镇各个角落,处理过大量复杂具体的基层矛盾和事务,其经验远非李腾这样的“新兵蛋子”可比。钱卫东在非正式场合多次强调:“青干班培养的是未来的领导骨干,不是学术研究员,实践经验是第一位的。刘建军同志经过多年摔打,沉稳老练,知道基层水深水浅,出去学习,回来就能用上。”
第二,成绩突出,能力全面。 钱卫东着重列举了刘建军在企管站期间,协助他“稳住”了几家濒临倒闭的镇办企业,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职工下岗和群体性事件,为维护镇里稳定做出了“看不见的贡献”。他强调刘建军不仅懂经济,更懂“人情世故”,具备处理复杂局面的综合能力。
第三,资历足够,顺理成章。 刘建军作为中层副职干部,年龄正好卡在青干班要求的上限边缘,这次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获得此类系统性培训的机会。从论资排辈和平衡照顾的角度出发,推荐他也显得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李腾的优势和劣势都同样明显。优势在于:年轻,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知识结构新,思维活跃,尤其是在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方面展现了过人的潜力和扎实的作风,获得了县长间接的肯定。而劣势也同样突出:工作时间短,缺乏处理复杂矛盾和独当一面的经验,在某些老派干部眼中显得“书生气”未脱,不够“成熟”。
这场推荐人选的角逐,表面上是对两个年轻干部能力的评判,实则牵动着青林镇领导班子内部更深层次的权力格局和理念分歧。
推荐人选需要经过镇党委会研究决定。会议召开前,各种私下里的沟通、试探和说服工作早已紧锣密鼓地展开。
钱卫东态度坚决,四处为刘建军造势,强调经验和稳定的重要性,话里话外暗示李腾“太嫩”,“需要再多锻炼几年”,甚至在一些场合,隐晦地提及李腾与吴国忠走得太近,有“站队”之嫌,试图影响其他班子成员的看法。
而镇长吴国忠,则毫无保留地站在了李腾一边。他在会前分别与几位态度可能中立的班子成员进行了沟通,极力推崇李腾:“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再抱着老经验不放!李腾同志有文化、有思路、有锐气,他写的竹编厂报告,县里都认可!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青林镇需要注入新的血液和思维!培养干部要看长远,要看潜力!刘建军同志是不错,但格局和上限,恐怕也就如此了。我们应该把机会留给更有未来的年轻人!”吴国忠的意图很明显,他希望通过支持李腾,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培养年轻干部方面的话语权,并将李腾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
组织委员赵为民一如既往地谨慎,不轻易表态,但他的倾向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委书记周德海的态度。人武部长陈大壮对此事兴趣不大,倾向于不掺和。而纪委书记孙玉梅则更看重干部的个人品质和工作实绩,她对刘建军工作中某些“和稀泥”的做法有所保留,对李腾的扎实和锐气则有一定好感,但她在人事问题上发言极为慎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zjsw.org)何以为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