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常委会上的理念交锋,如同一块巨石投入红星县看似平静的官场湖面,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转化为水面之下更加复杂汹涌的暗流。发展路径的争论,很快便渗透到具体的人事布局、舆论阵地和利益角逐之中。
第一个显现的角力场,便是即将因原主任到龄退休而空出的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主任一职。这个位置堪称县域经济管理的“总参谋部”,负责规划编制、项目审批、经济综合协调等关键职能,谁掌握了发改委,谁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红星县资源的流向和发展的节奏。这无疑是宋知远和谢再兴都必须全力争夺的关键节点。
宋知远属意的人选是现任发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周海涛。周海涛年富力强,经济专业科班出身,做事严谨,熟悉县情,在灾后重建的项目规划和资金申报中表现出很强的专业能力和务实作风,其理念与宋知远强调的“稳健、可持续”较为契合。宋知远在私下向县委书记郑国锋、县长杨为民汇报工作时,多次肯定周海涛的能力,并暗示其是接任主任的合适人选。
而谢再兴则明显倾向于现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马文斌。马文斌跟随谢再兴多年,是其得力干将,协调能力强,深谙体制内规则,但经济专业背景相对薄弱,且行事风格更倾向于推动大干快上的项目。谢再兴在不同场合赞扬马文斌“大局观强”、“执行力突出”、“善于打破常规”,并积极为其造势。
组织部长刘云才的办公室,一时间成了双方间接“拜码头”的热门地点。各种推荐、暗示、乃至委婉的施压,通过不同的渠道传递过来。李腾作为宋知远的贴身秘书,也能隐约感受到这种无形的压力。有相熟的科局长在汇报工作时,会看似无意地提一句“海涛主任可是老发改了,业务没得说”,或者“文斌主任在府办历练多年,各方面关系都熟”。
这天下午,宋知远刚送走一位汇报工作的乡镇书记,揉了揉眉心,对李腾说:“发改委这个位置,很关键。周海涛专业过硬,作风踏实,是能干事的人。但有些人,恐怕不想看到一个太有主见、太坚持原则的发改委主任。”
李腾会意,低声道:“我听说,马主任那边最近活动得很频繁,找了不少老领导打招呼。”
宋知远冷哼一声:“跳得越高,有时候反而容易暴露短板。还是要看工作实绩,看能不能扛起发改委这副重担。”他吩咐李腾,“你把周海涛近三年主导或参与的主要规划、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的清单整理一下,尤其是那些经过实践检验、效果好的案例,要突出他的专业贡献。”
“好的,宋县长,我马上整理。”李腾明白,这是要在组织考察时,为周海涛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就在人事博弈暗潮涌动之际,又一波阴风悄然吹向宋知远。一封匿名举报信再次出现,这一次直接寄送到了市纪委和市委主要领导的案头。信中以模糊的口吻,指控宋知远在灾后重建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上“优亲厚友”,特别指出其重点扶持的青林镇、以及其秘书李腾曾工作过的地方,“获得的资金和项目远超其他同等条件的乡镇”,暗示其中存在“猫腻”和“利益输送”。
这封信的内容依旧空洞,缺乏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证据,但其选择的时机——正值人事调整敏感期、且宋知远刚在开发区扩区问题上与谢再兴激烈交锋之后——其用意不言自明,旨在抹黑宋知远形象,干扰组织判断。
消息很快通过某些渠道反馈回来。宋知远得知后,只是淡淡地对李腾说:“看来,有人是着急了。还是老办法,身正不怕影子斜。我们所有重建项目的立项、审批、资金拨付,都严格按程序和制度办,经得起任何检查。”他甚至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上,以不点名的方式提起此事,坦荡表示:“欢迎任何形式的监督,也相信组织会明察秋毫。”
李腾虽然气愤,但也努力保持冷静。他协助宋知远,将涉及青林镇等所谓“重点关照”乡镇的所有重建项目清单、资金批复文件、项目实施和验收报告等材料整理得清清楚楚,随时备查。这种坦然的态度,反而让一些等着看笑话的人无从下手。
与此同时,在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的张薇,也敏锐地察觉到一丝不寻常的气息。她在审读近期市级一份内部参考和某家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市报时,发现开始出现一些隐晦的评论文章,基调开始质疑“过度强调农业是否会错失工业化机遇”、“某些地方是否存在打着‘稳健’旗号的保守倾向”,虽然未点名红星县,但其论述逻辑和指向,与红星县内部的争论惊人地相似。
张薇立刻警觉起来,晚上回家后,她忧心忡忡地给还在加班的李腾打了电话:“腾哥,我感觉有点不对劲。市里好像有媒体在带节奏,文章里的观点,跟你们县里谢县长那边的说法很像。我怀疑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推动舆论,想从上面给你们施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zjsw.org)何以为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