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压力始终如影随形。尽管宋知远极力争取,但县财政实在捉襟见肘。承诺给部分合作社和产业联盟的启动资金、设备补贴,常常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李腾不得不经常扮演“催账”的角色,往返于财政局和项目实施单位之间,反复沟通协调,确保最重要的环节不断粮。这也让他更深刻地理解了宋知远常说的“当家的难处”。
在这个过程中,陈启明的态度逐渐明朗。他多次与李腾一同下乡,亲眼看到了红星县扎实的农业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也看到了基层干部群众对稳定发展的渴望。他对李腾务实细致的工作作风颇为赞赏。在一次起草组内部会议上,当工业口代表再次强调必须大幅提高工业指标时,陈启明明确表态:“规划不能脱离实际。红星县的农业底盘稳不住,工业化就是空中楼阁。我认为,李腾同志牵头起草的农业部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项目也较为实在,体现了巩固基础与转型升级的结合,应该作为规划的重要基础。”他的支持,极大地增强了农业战线在规划博弈中的分量。
家庭的现实压力也在这个夏天凸显。由于连续的下乡调研和加班起草材料,李腾几乎很少能准时回家。张薇刚提任副科长,工作同样繁忙。他们贷款购买的集资房虽然解决了住所问题,但每月的还款压力不小。最让他们头疼的是,儿子、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好的公立幼儿园名额紧张,私立幼儿园费用高昂。
一天晚上,李腾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已是夜里十一点。张薇还在灯下赶写一份宣传稿,见他回来,叹了口气:“你再这么忙下去,孩子们都要不认识爸爸了。今天妈又打电话问幼儿园的事,催我们赶紧定。”
李腾看着妻子憔悴的脸,心中充满愧疚。他走过去,轻轻揽住她的肩膀:“对不起,薇薇,这段时间太忙了。等‘十五’规划初稿拿出来,应该能稍微松口气。幼儿园的事,我明天就托人问问。”他知道,这只是安慰,前路漫漫,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将是他必须长期面对的课题。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宋知远的坚定支持和陈启明的专业助力下,李腾主导的“十五”计划农业农村部分初稿,还是顶着压力,艰难地完成了。这份初稿,不仅守住了农业投入的底线,更提出了建设“优质粮油保障区”、“特色农林产品优势区”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的构想,将青林模式、科技兴农、绿色发展等理念融入其中,为红星县的农业未来描绘了一幅既立足现实又富有前瞻性的蓝图。
当李腾将这份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初稿呈送给宋知远审阅时,宋知远仔细翻阅后,脸上露出了许久未见的欣慰笑容:“好!根基打得牢,方向把得准,这就有了和别人据理力争的底气!辛苦了!”
得到肯定的李腾,心中稍感宽慰。但他知道,这仅仅是第一步。规划的博弈远未结束,农业的振兴更是任重道远。他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更加坚定了脚下的路——无论暗流如何汹涌,固本培元,夯实根基,才是红星县这片土地最需要、最可持续的未来。
喜欢何以为民请大家收藏:(m.zjsw.org)何以为民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