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办公室的地板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凌云刚结束一个关于音乐基金筹备进度的线上会议,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商业浪潮暂时平稳推进,但心底那根关于“画像”计划的刺,并未随着时间软化。
刘晓拿着一个平板电脑,脚步轻快地走进来,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兴奋和不可思议的表情。
“云哥!快看!出圈了!咱们这次是真出圈了!”他把平板递到凌云面前,屏幕上是全英文的网页界面,顶端的LOGO赫然是——BBC。
标题简洁而醒目:“‘Xia Guo Feng’:The New Sound from the East That Is Conquering China?”(“夏国风”:这个正在征服华夏的东方新声音?)
文章篇幅不长,措辞保持着一种典型的西方媒体式的谨慎和中立。它简要描述了凌云现象级的崛起,提到了《青花瓷》等歌曲在华夏国内引发的狂潮,以及“夏国风”这一概念的提出。文中引用了一些所谓的“音乐评论人”的观点,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有趣的、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装”,有的则含蓄地表示“其艺术价值和国际普适性仍有待观察”。
通篇读下来,没有明显的褒贬,更像是一篇充满好奇的观察报告,带着一点置身事外的审视,仿佛在观察一种来自东方的、奇特的文化现象。
“BBC啊!这可是BBC!”刘晓激动地指着那个LOGO,“他们居然报道我们了!虽然没怎么夸吧,但能上这个,本身就是排面啊!”
苏圆圆闻声也凑了过来,快速浏览完文章,她的反应更冷静些:“报道是好事,说明我们真的进入国际视野了。不过这调子……嗯,典型的外媒口吻,不咸不淡的。”
凌云放下平板,心里并没有太多波澜。被BBC报道,确实算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标志着他的影响力不再局限于国内。但这篇报道本身,更像是一篇“好奇”的序章,远非“认可”。他甚至可以想象,在世界的另一端,那些习惯于坐在审美评判席上的西方精英们,看到这篇报道时,可能会微微挑起眉毛,说一句:“哦?东方又出了个新玩意儿?”
“系统,监测此篇报道在国际舆论场的传播范围及衍生讨论倾向。”
“指令已接收。监测分析中……报道目前主要在海外华人社群及部分关注东亚文化的特定群体中传播。主流舆论场关注度较低。衍生讨论关键词包括:‘好奇’、‘异域风情’、‘文化现象’、‘有待观察’。负面情绪占比低于百分之五。”
果然。如同石子投入深潭,激起了一圈小小的涟漪,但远未到惊涛骇浪的程度。这是一种小心翼翼的窥探,带着距离感和审视。
然而,这则消息在国内媒体和网络上的发酵,却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凌云获BBC专题报道!夏国风文化输出获国际认可!】
【破圈!BBC聚焦凌云,华夏音乐走向世界!】
【谁说华夏无新声?外媒都坐不住了!】
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瞬间屠榜,配上激动人心的感叹号,将这条新闻的热度推向新高。网友们更是与有荣焉,一片欢腾。
“哈哈哈,BBC都报道了!看谁还敢说我们凌神的歌走不出去!”
“虽然老外可能还没完全听懂,但至少他们开始听了!这就是进步!”
“文化自信!这就是文化自信!凌老师牛逼!”
“坐等夏国风血洗欧美榜单那一天!”
这种内外反应的温差,让凌云感到一种微妙的割裂。国内是一片锣鼓喧天的庆祝,仿佛他已经征服了世界乐坛;而在真正的外部世界,他可能才刚刚进入某些人的视野边缘,甚至还未曾引起真正的重视,更多的是一种隔岸观火的好奇。
这种好奇,是机遇,也潜藏着风险。它意味着更多的目光将会投注过来,其中必然包括审视、挑剔,甚至……格鲁伯教授那样根深蒂固的偏见。
他想起了王斌的警告——“画像未止,载体或将变更。注意非传统信息渠道。”
BBC的报道,算是一种“传统信息渠道”的关注。那么,“非传统”的又会是什么?金代表和李总,在直接的抹黑受挫后,会不会利用这种刚刚萌芽的“国际关注”来做文章?他们会如何扭曲这种“好奇”,将它变成攻击的武器?
“系统,基于当前国际关注度提升的情境,模拟推演潜在舆论攻击向量。”
“推演中……可能性一:利用文化差异,曲解歌词内涵,制造‘文化冲突’或‘政治隐喻’话题。可能性二:雇佣海外所谓‘专家’,从音乐技术层面进行贬低性评价,强化‘艺术价值低下’的刻板印象。可能性三:将宿主与某些国际敏感议题进行不当关联,引发争议……”
系统冷冰冰地列出几种可能,每一种都像是暗处射来的冷箭,难以防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请大家收藏:(m.zjsw.org)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