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茨堡的邀请函静静躺在凌云的办公桌上,像一只随时会振翅飞走的金色蝴蝶。工作室里人来人往,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与忙碌中。唯独凌云,坐在钢琴前,手指悬在琴键上方,迟迟没有落下。
他知道该带《我的祖国》去展现底蕴,该带《青花瓷》去展示美感,该带《男儿当自强》去展示力量。但这不够,远远不够。
格鲁伯教授那句“有趣的杂耍”像一根刺,扎在心底最深处。他要的不是去证明自己,而是要去重新定义——定义什么是音乐,什么是美,什么是足以与西方数百年古典音乐积淀平等对话的东方声音。
“系统,”他在心中默念,“调取音乐节历届经典演出数据,分析其艺术特征与现场效果。”
淡蓝色的数据流在眼前展开:“分析完成。萨尔茨堡历史上的经典时刻,均具备以下特征:极致的艺术创新、深厚的情感共鸣、高超的技术呈现。建议:宿主需要创作一部兼具东方美学内核与西方音乐架构的集大成之作。”
“具体方向?”
“数据不足。艺术创作超出系统量化范畴。”
凌云苦笑。果然,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这狗系统真的就是辅助。
他把自己关进排练厅。巨大的隔音门合拢,将外界喧嚣隔绝。空旷的房间里,只有他和一架黑色的三角钢琴。
他尝试将琵琶的轮指融入交响乐的织体,用二胡的绵长对应小提琴的悠扬。旋律片段像破碎的星光,在脑海中闪烁,却始终无法汇聚成河。
几天过去,废稿堆了一地。焦躁像藤蔓缠绕上来,勒得他喘不过气。
深夜,他疲惫地靠在墙边。手机屏幕亮起,是林悦发来的一段视频。画面里,她站在军区那棵老槐树下,手机镜头微微晃动。
“凌云,你看。”她的声音伴着晚风传来,“记得我跟你提过的,文工团那位会唱古老战歌的老兵吗?他今天正好在。”
镜头转向一位坐在槐树下、身着旧军装、胸前挂满勋章的老人。老人清了清嗓子,没有伴奏,开口唱起一首苍凉、古朴,甚至有些嘶哑的调子。那歌词含糊不清,旋律也谈不上优美,却像从大地深处刨出来的树根,带着泥土的腥味和岁月的裂痕,一股原始、悲壮、不屈的力量扑面而来,瞬间击中了凌云。
“他说,这是很久以前,戍边将士唱的。”林悦的声音很低,像怕惊扰了什么。
视频结束,那古老的战歌却像烙印,刻在了凌云的脑海里。
“系统,记录并分析刚才的音频片段!”
“指令已接收。分析中……音频年代久远,音质受损严重。核心特征提取:非传统调式,节奏自由,情感内核为‘守护’与‘牺牲’。能量等级:极高。”
就是它!
凌云猛地坐直身体,眼中重新燃起火焰。他不需要去生硬地融合,他要做的是重构!以这首古老战歌的魂魄为骨,以现代交响乐的丰沛为肉,铸成一柄既能劈开西方偏见,又能昭示东方雄魂的利剑!
他再次坐到钢琴前,手指落下。这一次,流淌出的不再是零散的旋律,而是一个低沉、雄浑的引子,如同远古的号角吹响,带着那片古老土地上的风沙与呐喊。
他为之取名——《华夏》!
就在凌云沉浸于创作时,网络的暗处,毒液再次悄然渗出。
某个以“揭露真相”自居的匿名论坛,一个帖子悄然出现并被迅速顶起:
《深度起底:凌云的“天才”人设还能立多久?》
帖子内容看似“客观”,实则处处陷阱:“据不愿透露姓名的音乐学者透露,凌云的‘夏国风’大量‘借鉴’了某些冷门民乐片段,其‘创新性’存疑。”“萨尔茨堡邀请背后,是否存在不为人知的利益交换?”“一个没有受过系统西方音乐教育的人,真的能驾驭古典音乐圣殿的舞台吗?”
水军闻风而动,在各种相关新闻下复制粘贴,试图搅浑舆论。
“早就觉得他的歌听起来都一个调调。”
“坐等他在萨尔茨堡原形毕露。”
“不过是资本和国家力量捧出来的产物罢了。”
苏圆圆气得脸色发白,拿着平板来找凌云:“凌老师,你看这些人!简直是……”
凌云只是扫了一眼,目光便重新回到乐谱上。“不用理会。”他的声音平静,“等到了萨尔茨堡,音乐自会说话。”
他的平静感染了苏圆圆。她深吸一口气:“我明白了。我们会做好舆情监控,不会让这些杂音影响到你。”
凌云点点头。他走到窗边,夜色深沉。他知道,李星和他背后的人不会善罢甘休,眼前的抹黑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风雨,在萨尔茨堡等着他。
但此刻,他心中没有恐惧,只有一股愈发强烈的创作冲动。《华夏》的框架已在心中搭建,古老的战歌魂灵正在被唤醒,与现代的音乐语言激烈碰撞,融合。
他回到钢琴前,再次投入那个属于他的战场。音符如战士,开始在他笔下集结,准备奔赴一场远方的、必将载入史册的征途。
铸剑,已至最关键处。
本章引用歌曲详细信息:
古老战歌(虚构):本章中由林悦引出的关键元素,其苍凉古朴的旋律和蕴含的“守护与牺牲”精神,成为凌云创作《华夏》的核心灵感与灵魂骨架。
《华夏》(创作中):凌云为萨尔茨堡音乐节筹备的终极作品,旨在融合东方古老音乐魂魄与现代西方交响乐形式,展现华夏文明的深邃与力量。
喜欢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请大家收藏:(m.zjsw.org)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