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大帝》的余热尚未散去,海外的舆论攻势已如预料般袭来。
几家颇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几乎同时刊登了德里克、玛格丽特等人的系列文章,标题一个比一个耸动:《重新审视大明:一个被高估的原生帝国?》、《中亚血脉:明朝军事技术的真正源泉》、《论全球史视野下东亚文明的被塑造过程》。
文章旁征博引,堆砌了大量看似专业的术语和模糊的考据,核心论点高度一致:极力淡化夏国历史发展的内生性和原创性,将诸多重要成就归因于来自西方或中亚的关键性外部输入。他们甚至隐晦地提出,夏国所在的东亚文明圈,在历史上更多是文明的接受者和改良者,而非创造者和输出者。
这些论调通过某些国际媒体和网络水军的放大,开始在国际舆论场制造杂音。虽然尚未形成主流,但其用心险恶——试图在《洪武大帝》海外发行前,预先给全球观众植入一个怀疑的种子。
西山基地,凌云看着刘晓汇总过来的舆情简报,眼神平静无波。这种手段,在他预料之中。
“凌老师,这些人太无耻了!”苏圆圆气得脸颊鼓胀,“明明是我们自己的历史,他们非要说是别人的!”
刘晓相对冷静,但眉头也紧锁着:“关键在于,普通国际受众缺乏分辨能力,这种看似学术的言论很容易先入为主。”
凌云放下简报,走到窗前,望着基地内飘扬的旗帜。历史的真相,文明的源流,岂是几句混淆视听的谎言能够掩盖的?对方想玩学术,想拼历史纵深?那就让他们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文明之源”!
他闭上双眼,意识沉入识海深处。这一次,他的意念坚定而清晰:
需要一部史诗级的纪录片,不是讲述一朝一代,而是追溯整个夏国文明的源头、发展与世界性贡献。
要用无可辩驳的考古实证、严谨的学术共识和震撼的视听语言,彻底廓清迷雾,展现这片土地如何独立孕育出璀璨不朽的文明,并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
系统,请助我梳理脉络,汇聚证据!
系统回应了。
不再是单纯的乐谱或剧本,而是一部浩瀚的文明史卷在脑海中轰然展开!
无数考古发现的高清影像、碳十四测年数据、古籍文献的记载、国内外权威学者的研究成果……如同百川归海,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迅速梳理、整合、提炼,凝聚成一条清晰而雄辩的叙事主线。
他“看”到了——
贾湖遗址的骨笛,七千年依旧能吹响的古老乐章;
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堪称史前工程的奇迹;
甲骨文上刻画的符号,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今天仍在使用的文字;
青铜器上狞厉的花纹,承载着远古的信仰与权力……
更重要的是,他清晰地把握住了那些夏国文明独一无二、并向外辐射影响世界的关键节点:
丝绸,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第一条全球化纽带;
瓷器,如何让“China”成为一个国家的名字;
茶叶,如何引发世界性的消费潮流与文化交融;
以及,那改变整个世界进程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它们的源起、成熟、应用以及西传的清晰路径,如何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大航海时代乃至近代科学的诞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与技术前提。
纪录片的名称也随之浮现——《华夏:文明之源》。
凌云猛地睁开眼,目光如炬。他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包括赵刚导演和寰宇文化的刘总。
“我们要拍一部新的纪录片,”凌云开门见山,将初步构思投射到大屏幕上,“不是回应,是呈现。用事实说话,让文明自身的光芒,照亮所有的阴霾。”
他快速阐述着《华夏:文明之源》的宏大架构:从满天星斗的史前文明,到多元一体的“华夏”概念形成;从先秦诸子的思想大爆炸,到汉唐盛世的开放包容;重点展现那些源于夏国,最终惠及全人类的伟大创造。
“我们要用最顶级的特效,复原古代发明的制作流程和使用场景。”凌云指着概念图,“比如,展示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每一个步骤,对比当时世界其他地区使用的笨重材料;再现毕昇的活字印刷,如何比古登堡早了数百年;演示宋代水罗盘和指南鱼的应用,如何支撑起郑和庞大的远洋舰队;呈现火药从炼丹炉到战场,再到庆典烟花的传奇历程……”
赵刚导演听得心潮澎湃:“太好了!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吵不闹,把家底亮出来,让大家自己看!”
刘总也立即表态:“寰宇文化将调动所有国际发行资源,确保这部纪录片以最高规格在全球范围内播出!”
项目火速启动。凭借凌云提供的清晰脉络和系统整合的海量资料,脚本创作和前期筹备效率惊人。拍摄团队奔赴全国各大考古遗址、博物馆和科研机构,用最新的拍摄技术,捕捉文明的细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请大家收藏:(m.zjsw.org)文娱旗手:开局军歌燃爆水蓝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