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孙浩兴奋地喊了一声,眼睛紧紧盯着悬浮的星图,“这也太神奇了,居然能形成立体投影!”
张教授却没有丝毫放松,他推了推金丝眼镜,凑近星图仔细观察,同时示意助手将实验室的星图数据投影到旁边的大屏幕上,与晶石激发的星图进行比对。
“开始坐标校准。”张教授的声音依旧沉稳,“以太阳系为原点,建立临时坐标系,对比星图中的恒星分布特征。”
助手立刻操作电脑,大屏幕上的星图开始快速缩放、旋转,与晶石投影的星图进行精准对齐。然而,几分钟后,助手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
“张教授,不对。”助手语气凝重,“按照太阳系原点坐标系比对,星图中的恒星分布与我们观测到的完全不匹配,误差太大了,根本找不到对应的恒星系。”
张教授皱起眉头,走到大屏幕前,手指在屏幕上滑动,放大星图的某个区域:“调整参照系,试试以银河系中心为原点。”
助手立刻调整参数,大屏幕上的星图再次发生变化。但即便如此,比对结果依旧不理想,晶石星图中的恒星分布与人类观测到的银河系星图始终存在巨大偏差,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星系。
“怎么会这样?”一位年轻的专家忍不住开口,“难道这星图不是我们银河系的?”
“不可能。”张教授立刻否定,“海底遗迹在地球海底,建造者必然与地球或太阳系存在关联,星图没理由指向其他星系。更有可能的是,星图的坐标基准和我们的不同,或者说,里面包含了空间折叠的参数。”
石小凡闻言,心中一动。他的空间异能刚刚得到大幅提升,对空间参数有着远超常人的敏感度。他走到大屏幕前,目光在晶石星图和观测星图之间来回扫视,精神力悄然扩散,覆盖住两个星图。
“张教授,你看这里。”石小凡伸出手指,指向晶石星图中一个相对明亮的光点,“这个光点的能量波动特征,和我们观测到的太阳有些相似。如果把这个光点当作太阳,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张教授顺着石小凡指的方向看去,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你的意思是,星图的原点不是太阳系,而是以某个特定恒星为基准?”
“有可能。”石小凡点头,“海底遗迹的建造者,或许习惯用自己的母星作为坐标原点。我们可以尝试把星图中那些亮度较高、特征明显的光点,分别与太阳系周边的亮星进行比对,说不定能找到突破口。”
张教授沉吟片刻,点了点头:“好,就按这个思路来。孙小友,麻烦你提取星图中前二十个最亮光点的特征参数,包括亮度、光谱模拟数据、周边伴星分布等,然后与太阳系周边五十光年内的亮星数据进行逐一比对。”
“收到!”孙浩立刻投入工作,手指在键盘上翻飞,屏幕上的数据快速滚动。实验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仪器运行的轻微嗡鸣,气氛变得紧张而肃穆。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窗外的天色渐渐从明亮转为昏暗,实验室里的灯光显得愈发清晰。阿月一直站在晶石旁边,指尖偶尔轻触晶石,用她敏锐的感知异能捕捉着星图纹路的细微变化,时不时提醒孙浩:“刚才那个第七号光点,荧光波动有细微的频率变化,可能和它的行星系统有关。”
孙浩立刻记录下这个细节,调整比对参数。
“比对失败,无匹配恒星。”
“比对失败,光谱特征不符。”
“比对失败,伴星数量不一致。”
一次次的失败提示音在实验室里响起,几位专家的脸色渐渐变得凝重。连续比对了十五个亮星,无一例外全部失败,这让原本充满希望的众人,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
“难道我们的思路错了?”年轻专家忍不住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沮丧,“或者说,这些光点根本不是恒星?”
“不可能。”张教授摇了摇头,眼神依旧坚定,“这些光点的能量波动特征,明显符合恒星的辐射规律,只是我们还没找到正确的比对方式。继续,比对第十六个光点。”
孙浩深吸一口气,继续操作。第十六个光点的特征参数被提取出来,大屏幕上开始快速匹配太阳系周边的恒星数据。
几秒钟后,电脑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个提示框——“初步匹配成功!”
“有结果了!”孙浩猛地一拍桌子,激动地站起来,“张教授,凡哥,你们看!这个光点的特征参数,和比邻星的观测数据高度吻合!”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大屏幕上。屏幕左侧是晶石星图中第十六个光点的参数,右侧是比邻星的详细观测数据,包括亮度、光谱类型、质量、直径,甚至周边的行星分布特征,都有着极高的相似度。
“比邻星?”张教授凑近屏幕,仔细核对每一项参数,眉头渐渐舒展,“没错!是比邻星!光谱类型M5.5V,视星等11.05,距离太阳系4.22光年,这些参数都对得上!而且,星图中这个光点周边的两个微弱光点,应该就是比邻星的伴星——南门二A和南门二B!”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双异能学生请大家收藏:(m.zjsw.org)双异能学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