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极光”安全区的全球联合指挥中心,此刻正被一股压抑的气氛笼罩。这座深埋在冰川之下的建筑,通体由抗高压合金打造,穹顶的全息投影将地球的三维模型悬浮在中央——蓝色的星球表面布满了红色的警示标记,像一道道狰狞的伤疤,那是已发现的17处“收割者”空间裂缝,以及卫星捕捉到的23处可疑能量波动区域。
指挥中心内,来自全球23个主要国家的防御代表围坐在环形会议桌旁,每个人面前的显示屏上都滚动着最新的监测数据,屏幕的蓝光映在他们脸上,更添了几分凝重。美国代表马克·特纳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将一份印有“绝密”字样的文件推到桌中央,文件边缘因频繁翻阅而微微卷起:“根据‘鹰眼’卫星的最新观测,‘收割者’的母舰残骸(暂称‘黑色圆盘’)正以0.8倍光速逼近太阳系,预计三个月内抵达近地轨道。我们的模拟实验室进行了17种拦截方案测试,包括洲际导弹饱和攻击、高能激光持续照射、地下核爆冲击波引导,但结果全部失败——‘黑色圆盘’的能量护盾能吸收99%的常规攻击能量,反而会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防御屏障,越打越坚固。”
俄罗斯代表伊万诺夫重重地敲了敲桌子,金属杯里的咖啡溅出几滴,他却浑然不觉,语气里满是焦虑:“西伯利亚的‘冻土’安全区昨天又监测到空间裂缝扩张,直径从50米扩大到了80米,触手的活动频率比上周增加了40%,已经有两名巡逻士兵被拖入裂缝,连尸体都没找回来。我们的装甲师在裂缝周围布置了三道防线,配备了‘暴风雪’导弹和‘火神’重机枪,但如果‘黑色圆盘’抵达近地轨道,这些武器连给它挠痒都不够!”
英国代表伊丽莎白·霍尔推了推金边眼镜,调出一份三维太空防御体系图,图上密密麻麻的光点代表着在轨卫星:“目前全球在轨的防御卫星有127颗,其中63颗具备武器发射能力,但它们的监测范围存在37处盲区,尤其是在地球同步轨道的西侧区域——那里受太阳辐射影响,卫星的雷达灵敏度会下降60%。一旦‘收割者’从那里突破,我们至少需要20分钟才能调整防御部署,这20分钟,足够它们释放上千只触手,覆盖半个非洲大陆。”
会议桌旁的讨论声越来越激烈,德国代表担忧工业基地的防御,巴西代表焦虑亚马逊雨林的空间裂缝,印度代表则反复强调人口密集区的疏散方案,却始终没人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石小凡坐在陈建军身旁,手指轻轻摩挲着胸口的剑纹——自从从昆仑秘境回来后,这道剑纹不仅能增幅空间能量,还能让他隐约感知到宇宙中的空间波动,此刻,一股冰冷的、带着毁灭气息的波动正从太阳系边缘传来,那是“黑色圆盘”的能量印记。他看着全息投影中蓝色的地球,脑海里突然闪过在秘境中看到的上古防御阵法,一个大胆的想法渐渐成型。
“各位,请安静一下。”陈建军注意到石小凡眼中的光芒,适时开口打断了讨论,他抬手示意石小凡起身,“石队长有一个关于太空防御的新设想,结合了上古空间法则和现代科技,或许能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石小凡身上,有期待,有怀疑,也有好奇。马克·特纳挑了挑眉,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质疑:“石队长,你的空间能力在地面作战中确实强大,但太空防御涉及轨道计算、武器研发、能量供给、抗辐射设计等多个复杂领域,不是单靠异能就能解决的。我们之前也考虑过用异能者辅助防御,但太空的真空环境和强辐射,会让90%的异能者失去能力。”
“我明白太空环境的特殊性。”石小凡没有在意质疑,起身走到全息投影前,抬手在空中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随着他的动作,胸口的剑纹亮起淡绿色的光芒,一道纤细的空间纹路在地球模型周围展开,逐渐形成一个环形的轨道网络,“我提出的方案,名为‘空间扰动禁区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在近地轨道(距离地球表面100-1000公里)布置大量‘空间扰动炸弹’,通过我的空间能力精准定位和同步控制,让这些炸弹形成一个无死角的环形防御网。一旦‘收割者’的大型物体(如‘黑色圆盘’)闯入禁区,炸弹会在0.1秒内同时引爆,释放出基于裂空剑碎片的空间能量,形成直径50公里的空间乱流区。这种乱流能扭曲周围的空间结构,而‘黑色圆盘’的能量护盾依赖稳定的空间环境,一旦空间结构被撕裂,护盾就会失效,其本体也会被乱流撕碎。”
“空间扰动炸弹?”周明远教授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快步走到石小凡身边,推了推眼镜追问,“这种炸弹的核心原理是什么?裂空剑碎片的能量如何稳定控制?我们现有的工业体系能否在三个月内完成研发和量产?要知道,太空武器的微型化和抗辐射设计,通常需要至少半年的测试周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双异能学生请大家收藏:(m.zjsw.org)双异能学生爪机书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